CORC

浏览/检索结果: 共12条,第1-10条 帮助

已选(0)清除 条数/页:   排序方式:
系统安全投入与事故率可能性边界模型研究 期刊论文
2015, 2015
李楠; 王恩元; 安胜东; 杨小强
收藏  |  浏览/下载:1/0  |  提交时间:2017/06/15
基于二噻吩并咔唑与苯并噻二唑的 D-A 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学位论文
硕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
作者:  荣梓清
收藏  |  浏览/下载:49/0  |  提交时间:2016/04/27
由于给体片段(D)和受体片段(A)间的电荷转移  D-A型共轭高分子通常具有较小的光学带隙  且分子偶极矩较大  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强  利于获得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因此  D-A型共轭聚合物是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  稠环分子由于具有刚性平面的构型  重组能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引入D-A型共轭聚合物体系中。因此  本文以二噻吩并[2  3-b:7  6-b]咔唑(C1)和二噻吩并[3  2-b:6  7-b]咔唑(C2)两个稠环单元作为给体片段  苯并噻二唑(BT)单元作为受体片段合成了一系列D-A型共轭聚合物  并且对它们的光物理性质  电化学性质  载流子传输和光伏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 (1)合成了基于二噻吩并咔唑和烷氧基取代的BT单元的两个聚合物P(BT-C1)和P(BT-C2)  它们均是无定形聚合物。 尽管P(BT-C1)和P(BT-C2)在分子结构上只有硫原子位置不同的差别  但两者在长波长和短波长范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相对吸收强度。 通过理论模拟可以发现  两个聚合物骨架构象完全不同  P(BT-C1)的骨架较为弯曲  而P(BT-C2)的骨架线性较好。因此  基于P(BT-C2)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的迁移率较高  达到5.4×10-3 cm2V-1s-1  而P(BT-C1)的OTFT迁移率较低  为1.9×10-3 cm2V-1s-1。 P(BT-C2)的HOMO能级比P(BT-C1)深0.2 eV左右  因此  基于P(BT-C2)的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器件的开路电压(Voc)明显高于P(BT-C1)  而P(BT-C1)与PC71BM共混薄膜相分离更加明显  导致P(BT-C1)的OSC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较高  两个聚合物的能量转换效率(PCE)相差不多  均在5%左右。 (2)以C2为给体单元  BT和二氟代BT为受体单元  合成了两个共轭聚合物P(C6BT-C2)和P(C6BT2F-C2)。与P(BT-C2)相比  P(C6BT-C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HOMO能级升高  光谱红移。在BT单元上引入F原子后  聚合物的HOMO能级由P(C6BT-C2)的-5.00 eV降低到P(C6BT2F-C2)的-5.20 eV  同时帯隙变窄。 理论模拟发现两者的分子平面性比P(BT-C2)有很大改善  但分子骨架构象较为弯曲。基于P(C6BT-C2)与P(C6BT2F-C2)的OTFT器件在150 oC退火后载流子迁移率分别为4.8×10-3 和4.9×10-3 cm2V-1s-1 。由于与PC71BM共混薄膜的相分离不明显  基于P(C6BT-C2)与P(C6BT2F-C2)的OSC器件的Jsc和FF较低  PCE均小于2%。  
通用小型汽油机电控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 学位论文
: 江苏大学, 2014
作者:  黄铁男[1]
收藏  |  浏览/下载:2/0  |  提交时间:2019/12/24
三种对虾雄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期刊论文
http://epub.edu.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jmxz199602005&dbcode=CJFQ&dbname=CJFQ1996, 2012, 2012
张子平; 王艺磊
收藏  |  浏览/下载:3/0  |  提交时间:2017/06/19
多目标可能满意度法在城市承载力测算中的应用——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期刊论文
2011
邱思钧; 叶翠柳; 米红
收藏  |  浏览/下载:1/0  |  提交时间:2016/05/17
激活态雪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
2007
作者:  何继银
收藏  |  浏览/下载:3/0  |  提交时间:2019/12/27
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学位论文
: 四川大学, 2006
作者:  张艳
收藏  |  浏览/下载:1/0  |  提交时间:2019/04/19
龙须菜选育品系和野生型及相关种鉴定的方法 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 专利号: CN200410021012.9, 申请日期: 2005-07-20, 公开日期: 2005-07-20
段德麟; 李文红; 胡自民
收藏  |  浏览/下载:49/0  |  提交时间:2014/08/04
1.龙须菜选育品系和野生型及相关种鉴定的方法  提取缓冲液的组成为:100mmolL-1Tris.HCl  (2)PCR扩增:龙须菜ITS区扩增的特异引物P1  P2:5’GGGATCCATATGCTTAAGTTCAGCGGGT3’  利用该引物对步骤(1)提取的DNA为模板  (3)PCR产物纯化  (4)DNA序列测定:纯化后的DNA进行序列测定  (5)DNA序列数据分析:待分析的rDNAITS区的序列一经测定  建立用于鉴别龙须菜种内和种间差异的RAPD和ISSR特异指纹图谱  2)RAPD和ISSR引物的合成  3)根据扩增条带的多态性  其特征在于:龙须菜的rDNAITS全序列的获取  pH8.0  P2的序列分别为:P1:5’GGGATCCGTTTCCGTAGGTGAACCTGC3’  位于26S上  对总DNA进行PCR扩增反应  确立rDNAITS区  用对位排列软件ClustalW进行对位排列  步骤如下:1)总DNA提取  从大量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的扩增出特征条带的引物  构建龙须菜选育品系及野生型和相关种的RAPD和ISSR特异指纹图谱。  步骤如下:(1)总DNA提取:取新鲜健康的藻体材料  50-100mmolL-1EDTA  位于18S上  包括ITS1和5.8S区的全序列  并辅以人工校对  用无菌水处理后  0.2-0.5MNaCl  用系统进化分析各样品DNA序列与数据库中各个序列间的差异  在液氮种研磨成粉末  5%β-巯基乙醇  提取总DNA  0.2%PVP-40  1.0-2.5%SDS  提取所用的KAc浓度为4.0-5.0M  pH值范围在5.2-7.5  
多层优化在SPU/SU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论文
: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作者:  韩海山
收藏  |  浏览/下载:1/0  |  提交时间:2020/01/02
新一代基于P2P的信息系统 期刊论文
2002, 卷号: 29, 期号: 6, 页码: 92
作者:  黄红勇[1]
收藏  |  浏览/下载:1/0  |  提交时间:2019/12/26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