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作者李延峰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4-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宋秀贤 ; 俞志明
关键词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 承载力 空间量化评价 莱州湾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中文摘要
    近岸海域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频繁地区,随着沿岸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海域管理技术与手段,协调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和近岸海域管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类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以人海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能体现出现代生态环境评价思想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与承载力定量化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提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并构建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结合历史数据资料与现场航次调查,对山东半岛典型海域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莱州湾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生态环境状态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整体环境因子指数为0.67(0.41-0.84),生态响应指数为0.45(0.17-0.75),综合评价等级为良,但已非常接近中等级别,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溶解无机氮较高、重金属污染严重和浮游动物密度过低;不同海域生态环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25个近岸海域中,处于优或良等级的占60%,其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西南部,等级为中和差的海域各占16%,另有极少数(8%)海域等级为劣。 
⑵人类活动对莱州湾海域生态系统影响评价,结果表明:整个莱州湾受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均值为0.425,处于中等影响程度,其中污水排放、围填海工程及港口航运是对莱州湾生态系统影响比较强烈的人类活动;另外,研究海域中40%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44%为中等影响,16%为微弱影响;总体来说,近岸海域比邻近外海强烈,其中影响较强烈的区域出现在莱州湾西南近岸海区,而影响较微弱的海区则为北部外海。 
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基于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基本思想,结合由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与人类活动力组成的三维状态空间模型,通过比较标准状态,将承载力划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可载、满载、超载和严重超载。该模型与方法
以体现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综合性为目的,并在莱州湾海域的应用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 
⑷莱州湾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分目标研究表明:莱州湾海域环境承载力为0.559(0.455-0.684),环境状况一般,主要影响因素是溶解无机氮超负荷和生物体残毒中重金属综合污染严重,空间差异特征主要表现为西低东高;生态弹性力为0.284(0.198-0.475),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海洋各生态类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鱼卵及仔鱼密度极低;人类活动力为0.425(0.086-0.695),处于中等影响程度,且空间差异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近岸区域比邻近外海活动强烈,并呈现出由西南近岸向北部外海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⑸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确定的2006-2013时期理想状态值为0.64,恶劣状态值为0.42。整体研究表明:该海域2006-2009,以及2013年生态环境承载力均值为0.471(0.415-0.552),处于超载状态;且呈现出随年份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南近岸海区向中北部外海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生态弹性力,而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则可能为环境承载力与人类活动力。 
    该研究在海域自身生态环境状态与沿岸人类活动作用影响的基础上,揭示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以期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1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19]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延峰. 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