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铬渣中六价铬的形态分析及生物可给性体外评价研究
作者余思伍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2-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景传勇
关键词铬渣 形态分离 六价铬 赋存形态 生物可给性 COPR separation hexavalent chromium speciation bioaccessibility
其他题名Speciation and Bioaccessibility of Hexavalent Chromium in Chromite Ore Processing Residue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      铬渣(chromite ore processing residue, COPR)主要是采用有钙焙烧工艺生产铬盐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所含的Cr(VI)具有致癌性。铬渣的污染已经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铬渣中Cr(VI)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直接影响铬渣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本文从环境水样中Cr(VI) 与 Cr(III)的形态分离入手,利用逐级提取法研究Cr(VI)在铬渣中的赋存形态,并通过体外法评价铬渣中Cr(VI)的生物可给性。
      首先,采用天然白云石分离Cr(III)与Cr(VI)。研究发现,在pH 为4~10 的范围内,白云石对Cr(III)的吸附率大于99%,而对Cr(VI)的吸附率不到10%;对Cr(III)的平衡吸附容量为0.03 mg/kg;天然水环境中的共存物质如Mg2+、Ca2+、CO32-和HA 对分离效果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白云石能够有效分离环境水样中的Cr(III)与Cr(VI);吸附机理是水中的Cr3+与白云石上的Mg2+和Ca2+发生阳离子交换。
      其次,基于三种常见的逐级提取法(BCR、Tessier 和ZB)对比研究了铬渣中Cr(VI)的赋存形态,并借助XRPD、XANES、FTIR 和SERS 等技术考察了每一步萃取后残渣中Cr 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铬渣中的Cr(VI)主要是可溶解与可交换态(比例分别为BCR 53.4%,Tessier 57.9%,ZB 77.4%),说明Cr(VI)在铬渣中是易溶和易迁移的;而总Cr 是以残留态为主(BCR 69.0%, Tessier 77.8%,ZB 66.4%),证明固相介质上的Cr(VI)比Cr(III)的迁移性更强。
      最后,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法(IVG)和动态透析法(DCFD)评价了铬渣中
Cr(VI)的生物可给性。发现Cr(VI)在IVG 法模拟的胃肠液中不会被还原。铬渣在胃和肠环境中的生物可给性分别是53.8%和42.9%;而在DCFD 的胃中的生物有效性可达62.8%,但在肠段生物有效性接近于零。膳食中如果包含牛奶、面团和抗坏血酸会显著地降低Cr(VI) 在体内的生物可给性;含有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的食物只能还原少量的Cr(VI);而醋酸则对Cr(VI)没有还原作用。采用动力学曲线下积分面积(AUC)计算生物可给性比传统的的终点浓度法(CEP)更能反映Cr(VI)在人体内的真实消化过程。另外,经XANES 和XRPD 对消化后的残渣分析证实,铬渣消化时释放了Cr(VI),但Cr(VI)在消化液中被抗坏血酸等还原。健康风险评估表明,铬渣对儿童的致癌风险比安全阈值高15 倍以上。
公开日期2014-05-1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7218]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余思伍. 铬渣中六价铬的形态分析及生物可给性体外评价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