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复杂湍流大涡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宋德培
答辩日期2024-05-17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于长平
关键词大涡模拟 亚格子模型 复杂湍流 螺旋度
其他题名Investigation on subgrid-scale model for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complex turbulent flow and its application
学位专业流体力学
英文摘要

本文面向复杂湍流开展大涡模拟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旨在提升大涡模拟 方法在多种复杂湍流场景下的模拟准确度与应用广度。具体而言,本文深入探索了转捩流动、旋转湍流、复杂构型流动及化学反应流动等关键领域,以期为大涡模拟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更为精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大涡模拟技术在复杂湍流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具体研究如下:

1. 通过引入螺旋度的双通道约束,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旋转湍流的准动态一方程大涡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螺旋度流双通道理论,通过实施能流-螺旋度流双通道联合约束以及准动态过程求解,在获得准确的亚格子应力的情况下确保了模型系数始终处于合理范围,从而有效保证了数值稳定性。在准动态过程 中,所有被建模量的系数均通过动态求解得出,无需进行繁琐的测试滤波,这对于处理复杂几何形状及在高度扭曲的各向异性网格上的大涡模拟模拟尤为有利。 新提出的模型首先在不可压缩槽道流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提出的模型能够精准地预测包括平均速度、湍流强度、平均螺旋度及脉动螺旋度等在内的各项湍流统计量。此外,在流向旋转的可压缩环形管流中,新模型同样展现出了其出色的预测能力,相比传统大涡模拟模型,它不仅能够准确预测平均速度、温度及湍动能分布,还表现出捕捉复杂湍流结构的能力。

2. 本文还验证了所提出的新模型在高超音速旋转钝锥边界层转捩流动中的预测能力,并利用大涡模拟技术,对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旋转钝锥转捩过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探讨了不同旋转角速度对转捩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旋转角速度的增加,转捩起始位置单调地向钝锥头部移动,壁面摩阻峰值单调增加。旋转工况下,Mack第二模态扰动波更难抵抗二次失稳,导致转捩提前,且旋转工况下的边界层扰动发展特征与无旋转工况存在显著差异。通过频谱分析,观察到旋转工况下第二模态向低频模态的转换及特定特征频率的存在,证实了旋转对转捩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

3. 最后,本文详细阐述了作者开发的两套开源软件:OpenCFD-AMR 和 Flame3D,以及它们在大涡模拟复杂构型流动及化学反应流中的应用。OpenCFD-AMR借助性能可移植框架AMReX,实现了高性能异构并行,提高了软件的灵活 性和适应性,降低了用户在不同硬件平台间迁移的成本。该软件采用的块结构网格自适应加密算法通过子时间循环方法确保了时间推进的高效率和守恒性。通过双马赫反射算例,展示了自适应网格加密在捕捉激波和间断方面的强大能力, 使得能够以较小的计算代价获得感兴趣区域较高的分辨率。此外,为了处理复杂几何构型,介绍了两种浸没边界法:笛卡尔网格下的切割单元浸没边界法和一般曲线坐标系下的高阶清晰界面虚网格浸没边界法。这两种方法分别在OpenCFD-AMR以及Flame3D中实现,并通过高升力三段翼构型和X-59低音爆试验机的算例验证,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在复杂几何构型大涡模拟中的准确性和处理任意复杂几何的能力。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反应流动的计算方法,并在Flame3D 中进行了验证。这展示了异构混合并行算法在处理极强刚性化学反应流方面的强大能力,为化学反应流动的高效大涡模拟提供了有力工具。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95227]  
专题力学研究所_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宋德培. 复杂湍流大涡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