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新闻报道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作者王倩倩
答辩日期2019
导师张晓翠
关键词中国雾霾 及物性过程 新闻报道 批评性话语分析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近两年“雾霾”,“大雾橙色预警”“南京雾霾”“北方雾霾”等关键词不止一次地登上新浪微博热搜(一款深受大众喜爱的信息分享交流平台,预计2018年底中国用户将超过3.4亿)。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雾霾这一环境问题自2013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以来,就越来越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各大媒体对此争相报道。一时间环境问题再次引起广大网友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同时也使“中国雾霾”这一话题再度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新闻报道理应秉承客观、公正这一宗旨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和信息传递,但事实上,却会不同程度上受到报道者的文化背景、观点立场、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下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并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总共60篇有关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出两者在及物性系统使用上的差异,并探究其背后的潜在原因以及报道本身所要传递的隐含信息,以便帮助读者摒弃主观阅读模式,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有关中国雾霾的新闻报道中都采用了及物性系统分类中的六种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占比例最高,言语过程其次,然后紧接着是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六种过程中,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显著性差异,言语和心理这两种过程的显著性差异明显存在。随着对这六种及物性过程的深入分析,发现两家媒体在报道中都不同程度地嵌入了各自的态度和观点。《中国日报》在对雾霾现象报道时更为客观,展现了民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一面,且在治理措施方面态度比较积极乐观。而《纽约时报》则更侧重于报道中国雾霾的严重性、民众的惶恐不安、及有关部门的漠视淡然与不作为。通过本次分析,希望该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尽一份微薄之力,并帮助读者理解文章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提高自身的反控意识。
语种中文
页码77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4751]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倩倩. 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新闻报道的及物性对比研究[D].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