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5,5’-bisdihydroquercetin的全合成及双吡唑啉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
作者曹碧霞
答辩日期2017
导师杨云裳
关键词双黄酮 全合成 双吡唑啉 荧光探针 金属离子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多酚类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目前主要采用提取法从植物中提取得到,但植物中双黄酮的含量大都比较低,只通过提取无法满足生活所需,而且提取过程复杂,对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对环境污染也较大。因此,采用选择性好,产率高的化学合成方法来合成双黄酮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5,5’-bisdihydroquercetin是一类重要的双黄酮,具有良好的抗利什曼原虫和调节NO浓度的作用。本实验选用香草醛和2,4,6-三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C-C偶联、羟基的保护、羟醛缩合、烯烃的环氧化、关环、脱甲基步骤来合成了目标分子5,5’-bisdihydroquercetin双黄酮。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各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金属离子在其各项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生物体内金属离子浓度平衡的破坏非常危险,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金属离子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探针法因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响应时间短、取样量少、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当中。本实验设计合成了两个基于双吡唑啉结构的荧光探针C1和C2,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探针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探针及其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探针C1是一个双功能的荧光探针,对Cu2+和Zn2+均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通过荧光淬灭现象识别Cu2+,通过荧光增强现象识别Zn2+;而探针C2对Cu2+,Co2+,Zn2+,Ca2+均有选择性,不能作为一个优良的荧光探针将其进一步加以应用。
语种中文
页码76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2892]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曹碧霞. 5,5’-bisdihydroquercetin的全合成及双吡唑啉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D].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