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作者孙伟
答辩日期2016
导师赵新红 ; 李小成
关键词 石墨烯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在锂离子电池中,由于硅的理论容量比较高(最高的理论比容量为4200mA g-1),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电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会出现粉碎现象,导致循环性能急剧下降。通过引入导电性高、柔韧性好、机械强度大的石墨烯为第二相,与硅形成复合材料,可以解决以上难题,使得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显著得提高。本论文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成功的制备出不同结构的硅@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TG和AFM等技术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分别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水热法是制备三维自组装石墨烯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本文采用一步水热法,将石墨烯与硅纳米颗粒(经多巴胺修饰)制备成三维复合材料,经碳化后得到目标产物硅@无定形碳@三维石墨烯结构(Si@a-C@3DGO)。经多巴胺表面修饰后的硅粉在水中的分散性得到明显的改善,进而改善了硅纳米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三维石墨烯中的孔道结构可以有效的缓解硅在脱嵌锂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效应,同时极大的降低了电荷转移电阻。因此,Si@a-C@3DGO电极在5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703.2mAh g-1,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是倍率性能比较差。2、受豌豆荚结构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中空的硅@无定形碳@石墨烯纳米卷结构(记为:Si@a-C@GNSs),经无定型碳包覆的硅纳米颗粒(记为Si@a-C)能够均匀的分散在石墨烯纳米卷通道中,并且在石墨烯与Si@a-C纳米颗粒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将多巴胺修饰过的Si纳米颗粒分散液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并经冷冻干燥、高温退火处理,制得具有豌豆荚状的Si@a-C@GO复合材料。对于高性能的Si负极材料来说,该结构具有许多独特的电化学特性。例如:为电子和离子提供有效的通道;可以有效的缓冲Si的体积变化,结构稳定;具有柔韧性的石墨烯壳层可有效的抑制Si表面形成新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膜。基于以上优点,S i@a-C@GO电极在0.3 A g-1的电流密度下,最高比容量达到2243 mA h g-1,并且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947.8mA h g-1,电流密度3 A g-1)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110循环后,容量保留率为91.5%,电流密度2 A g-1),展现出杰出的电化学性能。
语种中文
页码58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1952]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伟.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