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评价理论视角下中美报纸对棱镜门事件报道的人际意义比较研究
作者邵振
答辩日期2014
导师孙乃玲
关键词棱镜门事件 评价资源 人际意义 评价理论 语言顺应论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本研究试图比较《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棱镜门或斯诺登事件报道中评价资源使用的分布特征,考察评价资源在实现人际意义时的异同。报纸的记者运用评价资源作为语言策略揭露事件真相、表达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包括态度,立场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唤起读者对事件的共鸣来建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意义,劝说读者接受自己的立场、观点。此外,本研究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寻找造成评价资源实现人际意义显著异同点的潜在原因。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棱镜门事件的新闻报道各30篇,基于评价理论通过人力对其中的评价资源进行了标注,并对评价系统下的每一级次范畴进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30篇《中国日报》报道的作者都是中国人,而30篇《华盛顿邮报》报道的作者都是母语为英语的本族语者。本研究使用评价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顺应论作为解释理论。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报道棱镜门事件时,《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都采用大量评价资源来实现人际意义,《华盛顿邮报》使用的评价资源比《中国日报》稍微多点。介入资源是两种报纸使用最多的资源,这种语言策略使得报道更加客观。(2)态度资源的次系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中国日报》使用判断资源最为频繁,用于评判美国政府的行为和参与事件的人。而《华盛顿邮报》倾向于使用情感资源表达其对此事件和事件参与者的态度。(3)在情感资源内部,《中国日报》使用不幸福资源的频率最高,这种资源顺应作者和读者对事件共同的不幸福和沮丧情感。而《华盛顿邮报》使用不安全资源的频率最高,顺应作者和读者对事件共同的不安全和惊吓的情感。(4)在判断资源内部,《中国日报》使用更多的是社会自尊资源,这种资源顺应英雄崇拜的社会习俗、追求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习俗和追求法制的社会习俗。而《华盛顿邮报》使用更多的社会制裁资源顺应美国人追求道德、民主和法制的社会规范。(5)在鉴赏资源中,评估资源是两种报纸使用频率最多的资源。《中国日报》使用这种语言策略顺应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动机,而《华盛顿邮报》使用这种语言策略顺应作者和读者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心理动机。(6)在介入资源中,本论文主要讨论借言资源。《中国日报》使用对话扩展资源多于对话压缩资源,而《华盛顿邮报》使用对话压缩资源多于对话扩展资源。在对话扩展资源中,《中国日报》使用更多的归属资源顺应中国人的心理文化,确切的说是螺旋式思维模式(Ishii S.,1994),因为,隐含表达和引用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螺旋式思维模式。然而,《华盛顿邮报》倾向于使用包容资源来包容不同的立场,作者对命题承担更多的责任,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感,这种语言策略顺应了美国人的心理文化,确切的说,美国的直线型思维模式(Ishii S.,1994)。(7)在级差资源的聚焦次系统下,明显资源和模糊资源在《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中占据截然不同的比例。《中国日报》使用压倒性的模糊资源来逃避对特定行为和特定事物作出明确判断的责任,这种资源的使用顺应中国人的心理文化,即中庸含蓄的思维方式。而《华盛顿邮报》使用更多的明显资源来表达交际目的,这种语言策略的使用顺应美国人的心理文化,即他们的逻辑思维模式。
语种中文
页码96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0610]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邵振. 评价理论视角下中美报纸对棱镜门事件报道的人际意义比较研究[D]. 201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