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传播案例研究
作者陈巍
答辩日期2013-04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张柏春
关键词丝绸之路 技术 传播 案例研究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其他题名The Case Studie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Ancient Technology along the Silk Road
学位专业技术史
英文摘要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百年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国科技史领域尽管有李约瑟、潘吉星等前辈学者做出基础性工作,但对于古代东西方技术传播方面的研究,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讨论古代东西方技术传播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东西方技术传播的路径、影响因素、传播模式等问题进行初步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应继续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选取蹄铁、剪刀和缂丝三个案例进行详细讨论。关于蹄铁,作者认为中原地区在唐代以前缺乏使用蹄铁的确切证据,根据文献史料蹄铁应是在元代之后才开始在中原文化区逐渐普及。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在高句丽王朝时期就已广泛使用蹄铁,6-13世纪蹄铁已在中原地区周边的山地、戈壁、高原等区域广泛使用。东西方早期蹄铁在形态、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可能是蹄铁技术通过内亚草原自西向东传播所导致的。关于剪刀,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剪刀的形式逐渐从交股剪刀转变为双股剪刀主要发生于11-13世纪之间。考古资料显示双股剪刀在这一时期内更早、更多出现于北方辽、金统治区域。在中国境内双股剪刀有可能是从北向南传播的。联系双股剪刀在西方世界很早就得到广泛使用,认为中国双股剪刀有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从西向东传播而来。从技术史角度来看,烛剪并没有导致双股剪刀在中国的出现,这与西方早期双股剪刀主要用于剪切金属等构成对比。东西方剪刀制造工艺存在相似之处,这使双股剪刀技术在中国能够被迅速掌握,广泛传播。关于缂丝,认为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已出土使用通经断纬工艺的丝绦,这种丝织工艺应是受到中亚影响,但由于与中国丝织传统不符合,加之成本高但观赏性不够突出,这类工艺在中国发展较慢。直到唐代,中亚地区的缂毛逐渐演变为缂丝,再次进入中原地区,以佛教纺织品的形式得以改良,并在宋代通过仿制文人书画,而确立了在中国丝织传统中的地位。在结论中,本文具体比较了东西方之间技术传播的路径;强调技术传播通过传教、战争、贸易以及民族迁徙等交往形式得以进行;总结了环境、物产、技术基础、技术传统等影响技术传播的因素;初步提出古代东西方技术传播的模式。
语种中文
页码11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05]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巍. 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传播案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