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日本国民科学素养培育历程研究
作者王蕾
答辩日期2012-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胡维佳 ; 李士
关键词日本 科学素养 历史 科学技术与社会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其他题名History of science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Japan since Meiji Ishin
学位专业科学、技术与社会
英文摘要本文考察了日本国自明治维新以来通过对海外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借鉴并加以改造应用,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本国特色国民科学素养发展之路的历程。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结合特定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语境,以科学素养培育的进程中所呈现的种种演变特征为依据,将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的科学素养培育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治维新至二战后50年代,作为日本国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发展背景,这一时期为科学素养培育的萌芽时期,其特征是“科学技术的实用主义”;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科学素养”一词正式出现在日本,此段时期为科学素养培育的起步时期,其特征是“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启蒙”;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为科学素养培育的曲折发展时期,其特征是社会中产生的“疏远理科”现象;第四阶段是21世纪,这一时期为科学素养培育的全面发展时期,其特征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即对话、交流与参与。文中特设《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学素养与科学传播》一章,以日本1956年熊本地区的水俣病以及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危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时下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中的科学素养”这一问题。本章以西方现代科学传播模型为理论借鉴,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素养与科学传播进行了探讨。本文有如下结论:历届日本政府都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语境及时调适国民科学素养培育政策,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日本善于借鉴他国成果:日本的整部国民科学素养培育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于美国的科学素养相关思想和研究模式的借鉴史;其次,日本的理科教育具有本国特色,文部科学省将中小学的理科教育明确划归入国民科学素养培育事业之中,并且加以特别重视。最后,通过对于日本国民科学素养培育历时发展的考察,本文对当代中国国民科学素养的发展事业提出了启示:首先,创设“中国科学素养培育分层论”来解决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国民科学素养提升中产生的问题。日本政府向来采取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民科学素养提升措施。日本的经验表明,在中国应当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区域(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三级:发达地区、一般地区与贫困地区)设置特定的科学素养培育政策。其次,在中国主要是政府官方主导国民科学素养培育事业。在日本,更多的企业与非官方机构参与到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事业当中,通过进行CSR的公益活动促进本国科学素养的发展。中国的企业与非官方机构应当向其学习,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应当履行的责任。
语种中文
页码15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01]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蕾. 日本国民科学素养培育历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