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大质量双星系统的演化研究
作者李槛杉
答辩日期2020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李立芳
关键词大质量恒星 双星 黑洞 恒星演化
其他题名The Evolution of Massive Binary Stars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英文摘要大质量恒星数目稀少,演化时标短,缺乏观测数据,导致几十年以来大质量恒星研究进展缓慢。现阶段对大质量恒星演化及黑洞详细的形成过程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包括大质量恒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双星物质转移过程、超新星的爆炸机制、以及双黑洞的形成通道等问题。aLIGO首次探测到恒星级双黑洞并合的引力波信号不但验证了爱因斯坦上个世纪的预言,而且证实了大质量双黑洞的存在。到目前为止,aLIGO和Virgo已经探测到了十个恒星级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以及一个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本文采用恒星演化程序MESA(Modules for Experiments in Stellar Astrophysics)研究了孤立双星演化形成双黑洞,包括恒星星风、物质转移和超新星爆炸等过程。在我们的研究中,主星初始质量为20-80 M⊙,次星初始质量范围为14-72 M⊙,金属丰度为0.0001-0.002之间,双星初始质量比为0.7-0.9。双星系统通过稳定物质转移通道(即不包含公共包层演化阶段),大多数恒星没有经历超新星爆炸,直接塌缩形成黑洞,最终形成总质量在~15-110 M⊙之间的双黑洞。形成的双黑洞并合时标强烈依赖于初始轨道周期,只有初始轨道周期小于5天的双星系统演化形成的双黑洞通过引力波辐射损失角动量,最终可能在哈勃时标内并合。初始轨道周期大于5天的情况,最终形成的双黑洞并合时标超过哈勃时标。将我们得到的结果与目前已经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进行对比后发现我们的结果可以解释部分引力波事件,此外我们还展示了类似GW150914引力波事件的详细形成通道。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形成与演化
页码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25424]  
专题云南天文台_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槛杉. 大质量双星系统的演化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