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富营养化下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过程
作者张玉婷
答辩日期2022-05-10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段丽琴
关键词砷,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富营养化,长江口邻近海域
英文摘要

  砷(As)因其生物毒性和生物累积效应,能够对水体造成严重且持久的生态风险。富营养化和缺氧条件会刺激沉积物-水界面As的迁移转化,进而促使As的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扩散通量增加。近年来,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富营养化和夏季底层海水低缺氧持续加强,势必会造成沉积物-水界面As释放的增加,但目前缺乏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因此本文聚焦于富营养化下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过程这一科学问题,以富营养化严重的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4个典型站位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间隙水和固相沉积物中As及相关化学参数的剖面变化,结合微生物参数(As功能基因丰度)的剖面分布,解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过程的化学调控机制和微生物调控机制。同时,通过分析模拟富营养化和低氧培养实验上覆水和间隙水中As形态的时间变化规律,结合外海结果,探讨了富营养化和缺氧对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 基于间隙水和固相沉积物中As及相关参数的剖面变化特征及耦合关系,发现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As的迁移转化与Fe-Mn-S的氧化还原密切相关,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和pH影响着Fe-Mn-SAs的化学调控过程,As的界面扩散通量主要受沉积物基质和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影响。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As的迁移转化与Fe-Mn-S氧化还原存在耦合。间隙水总As剖面变化与间隙水Fe2+或/和Mn2+剖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中上层As的铁锰氧化物赋存形态AsF2(铁锰氧化物强吸附态)以及AsF3(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镜像关系,表明中上层As的释放来自负As铁锰氧化物还原、移除是由于负As铁锰氧化物的再生。沉积物中下层间隙水总As的剖面变化与As的硫化物赋存形态AsF5(无定形雌黄及黄铁矿结合态砷)呈镜像关系,即中下层间隙水As的移除可能主要与该形态的生成有关。

  Fe-Mn-S对As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的化学调控受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和pH的影响。底层水相对低氧的站位A5-5和A13-2,其间隙水Fe2+和Mn2+高值区较宽,说明低氧条件更利于固相As随铁锰氧化物还原释放。各站位沉积物活性As赋存形态之间的相关性表明相对低氧站位AsF1、AsF2、AsF3形态的溶解和次生过程同步,而在相对有氧站位的沉积物中,溶解自AsF1、AsF2的间隙水As主要再吸附于晶质负砷铁锰氧化物AsF4上。底层水pH(pHbw)大于8的站位A7-4,间隙水As的释放受负As锰氧化物还原主导,这可能是较高的pHbw(>8)有利于间隙水As吸附于锰氧化物上;而pHbw<8的站位A1-3和A5-5,其间隙水总As的释放受负As铁氧化物还原主导。

  沉积物-水界面As的扩散通量受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物基质的影响。4个站位的沉积物-水界面总As扩散通量在1.18×10-7~2.07×10-7 µM/(m2·s)之间,均为正值,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是As源。除站位A1-3外的3个站位,其沉积物-水界面总As扩散通量随着DObw浓度降低而增加,表明低氧条件有利于As的内源性释放;但DObw较高的站位A1-3,其As界面扩散通量也较高,这是由于沉积物基质影响着砷的内源性释放。

2. 基于间隙水As形态、固相As赋存形态和As功能基因丰度剖面变化的对应关系,发现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中As的还原释放与arrA基因(As5+异化还原基因)和arsC基因(As5+细胞质还原基因)表达有关,间隙水As形态的变化与aioA基因(As3+呼吸氧化基因)表达有关,上述基因的表达受氧化还原条件、PO43-浓度的影响。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携带aioA基因的微生物介导了间隙水As3+氧化为As5+;表层以深沉积物中携带arrA基因和arsC基因的微生物介导了固相As(V)还原为As3+。许多深度的沉积物中较高的aioA基因丰度与较高的As5+浓度相对应,表明携带aioA基因的砷呼吸氧化菌介导了As3+的氧化。4个站位arrA基因丰度的剖面变化与间隙水As3+浓度或移除As3+的主要形态-AsF5含量剖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站位A13-2的arsC基因丰度剖面变化与间隙水As3+浓度变化基本一致,这是由于携带arrA基因或arsC基因的As5+还原菌介导了固相As(V)还原释放As3+

  功能基因arrAarsC的表达因沉积物还原性的增强和底层水PO43-浓度的增强而增强,aioA基因在表层氧化沉积物处表达。在DObw浓度较低的站位A5-5和A13-2,间隙水总As和As3+浓度变化与arrA基因的丰度变化基本一致;在DObw较高的站位A1-3和A7-4,arrA基因丰度剖面变化与AsF5形态的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还原性越强,间隙水As越倾向于通过微生物介导固相As(V)直接还原释放。DObw相近的A5-5和A13-2,其中底层水PO43-浓度较高的站位A13-2,微生物As(V)的直接还原对间隙水As释放贡献更大,arrA基因和arsC基因与间隙水As3+变化更一致,表明PO43-浓度升高有利于间隙水As的微生物直接还原释放。aioA基因在表层沉积物中的表达可能是由于携带aioA基因的细菌属于好氧型As氧化菌,在含氧沉积物中介导As3+氧化为As5+

3. 基于加藻培养实验和缺氧灭菌下添加硫酸盐还原菌的培养实验,及与外海调查的对比研究,推测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的海域,藻类耗氧降解促进了负As铁锰氧化物还原以及As功能基因的表达,缺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直接介导固相As(V)的还原释放,从而导致砷的内源性释放增加。

  藻类耗氧降解造成As与Fe、Mn的还原释放耦合更加强烈。培养实验加藻组(AD组)的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为4.68×10-4 mg/(cm2·d),而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的总As扩散通量为-2.31×10-3 mg/(cm2·d),表明藻类耗氧降解增加了As的内源性释放,使沉积物从As汇转变为As源。AD组的间隙水总As浓度峰值与Fe2+、Mn2+浓度峰值对应,表明藻类耗氧降解使As与Fe、Mn的还原释放耦合更加强烈,与外海调查中低氧条件有利于负As铁锰氧化物还原对应。

  藻类耗氧降解增强了沉积物As功能基因的表达;缺氧条件下附加硫酸盐还原菌能促进沉积物中As的还原释放。AD组沉积物各深度处的间隙水As3+浓度增长率(第30天相比第0天)均为正值,对应AD组相比Control组arrA基因和arsC基因丰度的增加,表明在藻类耗氧降解的条件下,As5+还原基因的表达增强。AD组中上层间隙水二甲基砷(DMA)浓度增长率(第30天相比第0天)为正值,且对应该深度arsM基因丰度相比Control组的增加,表明在藻类耗氧降解的条件下,arsM基因的表达增强。在培养实验SRB组(缺氧灭菌条件下加入硫酸盐还原菌)中,表层沉积物间隙水As3+浓度增加,峰值处可达24.16 mg/L,远高于AD组峰值(11.74 mg/L),表明缺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能够介导沉积物中固相As(V)的还原。SRB组的总As扩散通量为1.96×10-3 mg/(cm2·d),即砷的内源性释放增加。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305]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玉婷. 富营养化下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过程[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