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紫花苜蓿系统中水热气运移的 试验与模拟研究
作者齐 丽 彬
答辩日期2009-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邵明安 王万忠 樊 军
关键词根系生长 紫花苜蓿耗水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土壤CO2
英文摘要

 在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开展了退耕还林(草)等一系列
植被恢复和建设措施,以遏制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恢复过
程中,土壤水分是其主要限制性因子,且由此引起的土壤碳排放的环境效应成为当前
需要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围绕典型植被根系生长和耗水规律,动态模拟土壤
水分消耗过程,并在土壤水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环境影响因素,对该区植被恢
复过程中的土壤碳通量变化进行研究,为该区国家退耕还林(草)所引起的生态环境
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为此,选取典型牧草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利用连续两年的土柱
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耐旱植物的根系生长动态过程和耗水规律,测定了
土壤水分剖面变化以验证了经验根系分布模式的适用性;结合野外田间试验,测定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及其环境驱动因子,采用经验性模型估算了植物生长
季节里土壤碳排放动态变化,并探讨了该区典型植被生长条件下的土壤水热气运动的
动态模拟。结果表明:
(1)紫花苜蓿细根平均根径为0.20 mm 左右,比根长为274 mm/mg,细根根长、
干重、表面积和体积之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其细根根长y (m)和细根干重x (g)关
系为: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迅速,在适宜水分条件下,第一年生长期内
根系平均下扎速率1.03 cm/d。建立了反映植物实际根长分布情况数据拟合方法:即
通过建立紫花苜蓿归一化累计根长与土壤深度的函数拟合关系,对拟合的函数求导可
得其根长密度与土壤深度的关系,从而得到连续的根长密度分布剖面。种植2 年紫花
苜蓿根系生长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二年的分枝现蕾期根系生长速率最快;株高
生长最快在6 月中旬开始到到7 月下旬的开花期,成熟期株高达到稳定值;叶面积在
第一年生长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开花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水分对主根、细根
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高水处理下的株高和叶面积大于低水处理。
y = 274.18x
(2)水分胁迫对于紫花苜蓿细根干重的累积速率无影响,但对其地上产量和主
根生物量的累积速率影响较为明显。每年生长期平均蒸腾速率不仅和水分条件有关,
vi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紫花苜蓿系统中水热气运移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还和苜蓿的生长年限密切相关。高低两种水分处理下的生物产量蒸腾系数差异不显著
(P >0.05),蒸腾水的转化率对于同一时期的同一种植物而言几乎是固定的,这主
要是针对生物产量而言;对于经济产量来说,适宜供水情形下蒸腾系数则会显著低于
亏缺供水情形。不考虑水分条件,紫花苜蓿生物量和耗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
关系。水分胁迫对于地下部分的影响要弱于对地上部分产量的影响,根系的迅速生长
可以吸收更多的土壤水分,但是田间也会造成土壤的迅速干燥化。在苜蓿开花-成熟
生育阶段,所测定的苜蓿蒸腾量与采用气象数据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呈极显著线
性相关。
(3)两种经验根系分布模型(Prasad 与Hoffman 和van Genuchten)可近似反
映紫花苜蓿根系实际分布状态,进一步通过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验证得出这两种经验根
系分布模式适用于根系分布的描述,且参数简单、获取方便,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拟
合的根系分布、Prasad 分布与Hoffman 和van Genuchten 分布与36 cm 以下的的根
长密度实测值较为吻合,Raats 根系分布与实测值及其它分布模式则差别较大。在缺
乏根系测定资料情况下,可通过经验根系模式确定其分布。
(4)5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均呈现单峰型曲线,与气温变
化趋势一致,其7、8 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其它月份(P<0.05);生长季节
土壤CO2平均释放速率顺序为:长芒草地>苜蓿地>柠条地>农地>沙柳地,草地在生长
前期和旺盛期土壤呼吸强度均显著高于农地和灌木林地,退耕还林还草显著提高了土
壤呼吸。除沙柳地和苜蓿地以外,在土壤呼吸与所有温度指标的关系中,与10 cm深
度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且除沙柳地外,其它4 种土地利用类型均与之达到显著相
关;农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最敏感(Q10值为2.20),除沙柳地(Q10值为1.48)
外,其它4 种土地利用类型Q10值均在2.0 左右,接近于全球Q10的平均水平;通过Van’
t Hoff模型估算,2007 年植物整个生长季节(5~10 月份),5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
壤呼吸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苜蓿地259 gC·m-2,长芒草地236 gC·m-2,柠条地226 gC·m-2,
农地170 gC·m-2,沙柳地94 gC·m-2;水分对农地和沙柳地的土壤呼吸影响不大;长
芒草地、柠条地和苜蓿地土壤呼吸的双变量模型关系显著(P<0.05),比相应的单变
量模型更好地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异。
5)采用HYDRUS-1D中集成的SOILCO2 模型可以为该区土壤CO2通量的预测提供可靠
的模型方法。在植物生长季节,田间苜蓿地土壤水热气运动模拟显示:土壤水分剖面
动态变化和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实测数据相差不大;土壤CO2通量实测值和模拟值在
苜蓿整个生长期内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苜蓿生长前期(5 月初分枝期以前)较低,
摘 要 vii
生长旺盛期(7 月份开花期)达到最高,而后随着生育期延长(8 月份成熟期以后),
逐渐降低;土壤温度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要比土壤水分大;7 月份,土壤温度和土壤
水分均达到较为适宜条件,且植物处于旺盛生长状态,根系和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
呼吸处于季节高峰期。建立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经验模型,两种模型估算
土壤CO2通量的结果差别不大,分别为618 gC•m-2和605 gC•m-2。其土壤呼吸模拟值的
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经验函数模拟结果偏高,在生长
旺盛期200 d左右,SOILCO2 模拟结果日变化幅度则要比经验函数的模拟结果日变化
幅度大。利用模型进行土壤呼吸的模拟计算可以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循环过程的
评估提供简便方法。
综上所述,植被恢复过程中,通过对植被生长、耗水、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等因
素动态变化的研究,可为该区植被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气体等物理
过程的动态模拟奠定基础。从提高模拟的准确度来看,还需进一步修改、校正与完善
已有的根系吸水模型,深入研究根系伸展和发育规律,考虑土壤养分和孔隙度等因素
对CO2产生和运移的机理性影响。
关键词: 根系生长;紫花苜蓿耗水;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CO2;模拟;
水蚀风蚀交错区;黄土高原。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9981]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齐 丽 彬.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紫花苜蓿系统中水热气运移的 试验与模拟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