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 水土环境效应研究
作者佘 冬 立
答辩日期2009-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邵明安
关键词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带 植被恢复 水土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
英文摘要

 土地利用结构/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
起如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等物质的循环发生变化。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的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区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治理和植被建设工作,特别是1999 年国家在西部10 省363 县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以来,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影响。本文针对黄土高原
地区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问题,以水蚀风蚀交错带为主要研究区域,选择神木六
道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试验研究,通过小区—坡面—流域尺度研究
了土地利用及其格局与土壤水分、土壤理化特性、植被群落演替特征、生态水文循环
特征和径流侵蚀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1、混合的土地利用结构形成了土壤含水量高低不同的斑块镶嵌坡面格局,有助
于坡面径流侵蚀的控制。小流域内土壤水分呈中等变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高
斯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这种结构特征。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保持较高的基台值和变
程,而异质比相对较低,且它们随土壤剖面分布差异明显,表明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能
改变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及分布格局。建立了土壤水分空间回归预测模型,干旱条件
下土地利用和土壤属性变量综合解释了78.7%-86.5%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而较湿润
条件下增加了地形属性变量,三者综合仅能解释58.2%-77.7%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
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和均方根预测误差都较小,模型可用于研究区土壤水分的预测。
2、通过不同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成混合利用结构拦截和减少径流侵蚀,形成了土
壤属性坡面斑块镶嵌格局。小流域内除土壤容重外,土壤理化性状呈中等的空间变异,
且均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其变异性由土壤系统内部因素包括土壤质地、矿物、成
土过程、地形特征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施肥和耕作等共同控制。建立了土
壤理化属性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不同土壤属性模型的自变量不同,表明不同的土壤
理化性状变异受不同的环境因子控制。分析认为合理配置土地利用形成斑块状结构和
增加养分的投入可以有效地改善该地区的土壤质量。
3、Kriging 插值显示混合土地利用结构小区土壤表层水分和容重呈明显的斑块镶
嵌格局,与土地利用结构一致,易于形成径流侵蚀的自我调控系统,其中M1 小区(柠
条-豆地-苜蓿)的年侵蚀模数最低,两年的减蚀率分别达到98%和94%。从侵蚀控
制角度出发提出了土地管理策略:通过土地利用配置,提高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形成
水文单元镶嵌分布的径流侵蚀自我调控系统;通过农业措施可提高镶嵌结构下各斑块
的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从而提高整个流域产流的土壤入渗能力阈值。
II 摘 要
4、种植的苜蓿7 年内产量持续增加,而后逐渐降低,大约在种植10 年左右后演
替发育成顶级草地群落—长芒草群落。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增加,苜
蓿人工草地群落阶段对土壤水分消耗严重。但在演替后期,土壤水分是一个补给恢复
过程。苜蓿人工草地退化一方面是由于与乡土物种之间的竞争引起,但更重要的因素
是苜蓿生长对土壤水分的过渡消耗而形成的土壤水分胁迫。有效控制植物种群密度可
以减少苜蓿草地的土壤水分消耗;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苜蓿草地与农作物、翻耕
裸露进行轮作可以有效地恢复因苜蓿生长消耗的土壤水分。
5、研究区柠条林冠层平均截留率为24.2%,稳定截留率约为12%。“漏斗”状结
构的杏树林冠平均截留率为15.1%,稳定截留率约为10%。相对于农地小区,2007
年长芒草、柠条、杏树和撂荒地的减蚀率基本都达到了80%。植被盖度和高度因子对
坡面产流产沙的灰色关联度都大于0.5。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性质对土壤水分含量具
有重要的影响,各小区浅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剧烈,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
减小。柠条和杏树林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消耗-补偿”的过程,0-120cm
土层储水量表现为:杏树林>沙黄土柠条>黄绵土柠条>硬黄土柠条>风沙土柠条,
120-400cm 土层由于受降雨的影响较小,土壤储水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储
水量表现为杏树>沙黄土柠条>硬黄土柠条>黄绵土柠条>风沙土柠条。黄绵土种植的
4-6 年生苜蓿土壤水分消耗大,而农地撂荒后演替发育的浅根系草本对浅层土壤水分
的消耗比农作物对水分的消耗要多。
6、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度平均下来,各小区土壤水分基本保持
平衡,观测期末土壤储水均略有盈余,其中农地的盈余最高,为106.9mm,ET/P 为
71.0%。单个生长季各小区水量平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008 年黄绵土、风沙土柠条
地和黄绵土生长的苜蓿(I)地蒸散量超过了同期降水量,ET/P 分别为103.2%、102.5%
和104.6%,观测期末土壤储水呈负平衡。用SWAP 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
和储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长芒草地水分收支基本平衡,苜蓿草
地的水分支出是农地的1.38 倍,其中苜蓿的蒸腾耗水量是农地绿豆的3.88 倍,这是
引起苜蓿草地群落过度消耗土壤储水而呈现负补偿的主要原因。可见,农地退耕还林
还草后会增加SVAT 系统水分支出,如果植被群落耗水过大很可能使土壤干化。
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从一定角度评价了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还林(草)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提供指导。本文在野外
测定的基础上,对水蚀风蚀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并主要就
土地利用及格局改变下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物理-养分属性空间分异特性及其水土保
摘 要
持效应、人工建设植被的群落演替特征与土壤水分物理属性的耦合关系及不同生态系
统水分循环过程和植被耗水规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希望本文对于不同景
观尺度下土壤属性时空变异及SVAT 系统水分循环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对黄土
高原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格局下土
壤属性时空变异规律的生态过程模拟似应是这一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水土环境效应;土地利用;空间变
异性;侵蚀控制;SWAP 模型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9947]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佘 冬 立.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 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