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金属掺杂锰镍基NTC热敏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作者王军华
答辩日期2013-05-27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导师常爱民、贾殿赠
关键词Ntc 热敏陶瓷 电学性能 尖晶石 掺杂 阻抗分析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英文摘要

具有尖晶石结构的Mn-Ni基金属氧化物具有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特性,是高精度NTC热敏电阻器生产的主要材料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NTC热敏电阻陶瓷材料向高精度和高互换性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热敏电阻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并且用于温度控制,传感和温度测量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粉体材料合成工艺技术是NTC热敏电阻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由于尖晶石结构的Mn-Ni基金属氧化物的导电性主要取决于八面体间隙中Mn3+/Mn4+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之间的电荷跳跃,因此,电学性能不仅与阳离子掺杂以及阳离子在四面体和八面体间隙中的分布有较大的关系,也与晶粒尺寸和晶界等微结构有关。本论文以在常温下使用的Mn-Ni基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钴、铁、镁、锶中一种或两种元素对其掺杂,采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制备粒径小、粒径尺寸范围窄的前驱体材料,并对其粒径分布采用粒度分析仪来进行表征,采用热膨胀分析仪(DIL)和热重差热分析(TG/DSC)确定陶瓷材料的最佳烧结温度和烧结程序,主要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材料的晶形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材料的微观组成及晶粒与晶界分布规律;能量色谱(EDS)主要用来表征材料表面元素组成;电阻温度特性测试仪表征其电性能随温度变化规律;复阻抗分析仪表征材料内部导电机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陶瓷材料离子价态进行探讨,从而获得热敏陶瓷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与电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由于低热/室温固相化学反应具有湿化学方法制备粉体材料所具有的粉体粒径小等优点,避免了传统固相反应制备的粉体材料活性低的缺点,同时又具有简单、清洁、灵活的优点,越来越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曾在2008年science的新闻焦点专栏中专门介绍了室温固相反应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并且为了把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纳米材料的技术商业化,组建了Cosmas Inc.公司。因此,室温固相反应在制备NTC热敏陶瓷粉体材料(前驱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在NTC陶瓷材料规模化生产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将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方法应用到热敏陶瓷NiCoxMn2-xO4(x=0.5,0.8,1.0,1.2,1.5)前驱体合成中,根据前驱体NiCoMnO4的DIL和SEM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前驱体粒径小(均小于100 nm)、尺寸分布均匀、具有单一的气孔分布。并由其TG/DSC分析结果确定了前驱体的最佳烧结温度为1175℃。然后对陶瓷材料NiCoMnO4进行XPS测试,考察其阳离子价态分布情况,经分峰拟合发现存在Co2+和Co3+、Mn3+和Mn4+ 两种异价离子,由于Co2+位于尖晶石结构四面体间隙而Co3+位于八面体间隙,难以发生Co2+和Co3+之间电子的转移。我们推断热敏陶瓷材料NiCoMnO4主要以Mn3++Mn4+ Mn4++Mn3+导电为主。根据这一导电机理解释了陶瓷材料NiCoxMn2-xO4(x=0.5,0.8,1.0,1.2,1.5)电阻率随着Co含量增加而增加的原因。这是由于陶瓷材料中Co含量增加,Ni含量保持不变,产生导电的载流子浓度Mn3+和Mn4+减少,电阻率增加。 利用SrMnO3双八面体钙钛矿结构的高温稳定性和共价绝缘性,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方法合成了Sr掺杂的Mn-Co-Ni-Sr-O四元体系氧化物前驱体。正如预料的那样,Sr的加入并没有影响原来的尖晶石结构,而是使之形成了新的钙钛矿相SrMnO3,这从SEM和EDS也可得到证明,Sr的增加在微观形貌上表现为球状细小颗粒的增多,主要由Sr、Mn和O三种元素组成。而原来的基体材料主要由Mn、Co、Ni和O四种元素组成。随着锶含量的增加,热敏陶瓷材料的R25℃急剧增加,B值和Ea变化较小。因此,通过控制引入相(SrMnO3)的比例,可调整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拓宽热敏陶瓷材料Mn1-xSrxCoNiO4的使用范围。 采用传统固相化学方法制备了MnCo0.8Ni0.2FeO4 NTC热敏陶瓷材料,通过DIL和TG/DSC分析了热处理对相变和质量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烧结温度1200℃,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热敏陶瓷微观形貌与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宏观上表现为材料致密度的变化,微观上主要表现为材料晶粒与晶界大小和分布。并通过复阻抗解析了陶瓷材料内部微观结构晶粒与晶界对电导的贡献,晶界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急剧减小,其变化规律决定了陶瓷总体电阻的变化趋势,即具有非常显著的NTC特性,这将对实际生产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和室温固相反应两种方法合成Mn1.5Ni0.75Mg0.75O4三元体系氧化物材料,研究表明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的前驱体材料粒径较小,分布范围较窄,表面活性较高,比传统固相反应的粉体更易烧结,烧结温度低,晶粒较小,晶界较多,但是晶粒与晶界之间的平整度较好,也就是说载流子在穿越晶界时距离较短,所需激活能较小。相对其它湿化学反应制备前驱体,室温固相反应法可以精确的控制样品中各金属离子含量,在工业生产中不失为一种新型的粉体制备方法。

公开日期2013-06-05
页码9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jipc.cas.cn/handle/365002/2515]  
专题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_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军华. 金属掺杂锰镍基NTC热敏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