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过渡金属改性材料对水中镉、砷的去除及机制研究
作者苏静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潘纲
关键词镉污染 砷污染 过渡金属 吸附 催化氧化 cadmium Contamination, Arsenic Contamination, Transition Metals, Adsorption, Catalytic Oxidation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其他题名Removal of Cadmium and Arsenic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the Composites Modified with Transition Metals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Study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英文摘要

      重金属镉Cd 和类金属 砷 As 由 于具有高毒性和强迁移性 ,其在 水环境中的 存在 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降低水环境中的镉,砷污染风险并保障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合理开发设计高效的除镉,除砷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 目前已存在的天然吸附剂或 人 工 合成吸附剂 中 ,不少均 存在着 去除容量低, 适用范围窄等缺陷,主要原因在于 ::(i) 吸附剂表面缺乏足够的活性位点;ii)反应所需活化能较高 。为了解决 这 两点缺陷给材料在高效修复重金属 或类金属 方面造成的障碍,本文采用过渡金属修饰的方法设计了两种新型的除镉,除砷材料,利用过渡金属的变价性以及较强的电子传输能力 ,成功活化了反应界面不仅有效增加了本体化合物的活性位点数量,同时也降低了 活化能 ,大大提高了Cd As在界面上的 去除效率。 同时,经过渡金属改性后的化合物对 Cd As也展现 了 更 强 的结合力,所能适应的环境范围也更广,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镉,砷在过渡金属改性材料 上 的去除过程和机制也进行了详细探究,为 CdAs的水环境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化合物复合的方 式在碳基材料上成功引入了过渡金属钼( Mo制备了硫化钼 /氧 掺 氮化碳复合材料 (MOS/OCN)。 合成的复合材料经过优化后,对水溶液中的 Cd2+展现了优异的去除性能,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 293.8 mg/g,是二硫化钼( MOS-DMF)的 2.1倍,氧掺氮化碳( OCN)的 8.7倍。 随着 pH的增大 MOS/OCN的除镉能力也在不断加 ,并 展现了良好的抗干扰性 能。经XRD XPS 和 FTIR表征证明在复合物中, 过渡金属 Mo是 以 MoS2和 MoO3的形式共存于 OCN的表面 。 本研究发现 除了众所周知的 Cd-S软软结合 外, Mo对 Cd2+的去除 也 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原因在于 MoS2的氧化过程和 MoO3的水解过程所产生 的 MoO42-可以 与 Cd2+快速 结合生成 CdMoO4沉淀。 其中 OCN能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的界面,有利于 MoS2和 MoO3纳米颗粒的分散 ,一方面 使更多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促使 MoS2与 MoO3与 O2和 OH-接触,产生更多的 MoO42-,从而导致 Cd2+的去除 效率提升 。
     (2) 利用原子掺杂的方式在碳酸氧镧( La2O2CO3)晶格里成功引入了过渡金属锰( Mn)),制备了锰掺碳酸氧镧 复合物 MnL 。 对 掺锰比例进行优化后,MnL对五价砷 As( 最 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 555.6 mg/g,远远高于目前大部分文献所报道的除砷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其在较广的 pH范围 pH 4-9 内均能展现良好的除 As(V)能力,并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宏观 吸附实验以及微观表征结果表明 As(V)的去除过程与 As(V)相对浓度有关。 当 As(V)相对浓度较低时, As(V)在 MnL上 主要通过 内层络合与离子交换的方式被去除,而 As(V)相对浓度较高时 ,除了配位络合和离子交换外,形成 LaAsO4表面沉淀也是 As(V)去除的重要原因。多变的去除路径使得 MnL可以灵活应对不同浓度的砷污染风险。 通过 DFT 理论计算发现 Mn掺杂不仅可以为吸附剂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还能活化附近的 La原子,增加其费米能级处的电子 态 密度并有效降低吸附能,从而有利于 As(V)的吸附去除。
     (3 )由于三价砷( As(III))很难通过直接吸附的方式被去除 在 MnL的基础上, 需 耦合双氧水 H2O2 对溶液中的 As(III)先进行预氧化后再进行高效 去除。实验 结果表明 MnL与 H2O2构成 的 催化氧化耦合体系( MnL/H2O2)可以在 6 h内使 As( 20 mg/L)的去除效率达到 90%,并且能在较广的 pH范围( pH 5-9内维持较高的去除效率 ,有效地拓宽了 双氧水 的适用 pH范围。对于处理低浓度的 As(III)水溶液, MnL/H2O2耦合体系可在 8 h内使 As(III)的出水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 。 MnL在循环使用三次后,对 As(III)的去除效率可维持在 99.1%,展现了良好的稳定性。机理分析发现界面超氧自由基( (∙O2-,,∙OOH)是 As(III)被高效氧化的关键因素, 而 ∙O2-主要来源于界面 Lewis酸碱加合过氧化物( La-OOH**)的分解。氧化 生成的 As(V)被及时固定在 MnL表 面 形成 LaAsO4沉淀,从而使得 As(III)得以 高效 氧化并且 去除。在整个过程中 MnL表面上低价态的 Mn不仅可以作为类芬顿催化位点促进 H2O2分解产生 ∙OOH 还能 提高双氧水在界面上的吸附率 并加快 氧化反应中电子的传 递, 最终 使 As(III)的去除效率得以提高 。

页码16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3647]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苏静. 过渡金属改性材料对水中镉、砷的去除及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