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国南海福尔摩沙冷泉区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作者钟兆山
答辩日期2020-05-1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李超伦
关键词深海 平端深海偏顶蛤 繁殖 种群补充 配子发生 稚贝 共生 人工催产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海洋生态学
英文摘要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曾用名:Bathymodiolus platifrons)是西北太平洋常见的深海大型化能营养生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科、深海偏顶蛤亚科。在冲绳海槽的多处热液区,日本相模湾的冷泉区,以及我国南海冷泉区等多个还原性生境中均有其广泛分布,是这些热液/冷泉生态系统中优势的大型生物。平端深海偏顶蛤的最显著特点是以体内共生菌化能合成的有机物作为主要营养来源,因此其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动都受制于热液、冷泉这些深海特殊的环境。由于深海调查采样较为困难,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种群变动与补充机制尚缺乏系统认知。本文选取我国台西南福尔摩沙冷泉区作为研究区域,重点研究了该区域内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繁殖生物学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繁殖周期、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幼体的补充频率以及该密集种群的补充来源等;同时研究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生活史中密不可分的内共生菌——甲烷氧化菌的获取途径,以及甲烷氧化菌在平端深海偏顶蛤稚贝生长过程中的分布转移模式;并且在非原位环境中对平端深海偏顶蛤进行人工繁殖尝试。以期为深入了解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种群补充机制及环境适应策略提供基础理论和数据支撑。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台西南冷泉区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绝大部分为雌雄异体,但存在极低频率的雌雄同体现象(<0.76%)。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繁殖是不连续的,存在周期变化,根据性腺指数(GI)的变化判断其每年下半年存在繁殖高峰。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卵径和近海的贻贝科物种类似(约48.99–70.14μm),并且其稚贝的次生胚壳(ProdissoconchII,PII)远大于初生胚壳(Prodissoconch IPI),因此推测其浮游幼体附着前需经历浮游营养型的发育过程。1年期回收的幼体捕获器中稚贝的壳长频率分布图及成体性腺发生周期数据表明其幼体补充频率为1周年内有1次补充高峰;群体简化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平端深海偏顶蛤遗传结构世代间稳定,福尔摩沙冷泉区的群体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且主要以自我补充为主。

  平端深海偏顶蛤稚贝体内含有大量的内共生菌。通过稚贝的16s rDNA测序及稚贝宏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稚贝与成贝体内共生菌的类型相同,均为甲烷氧化菌(MOB),但是稚贝与成贝体内的共生菌空间分布模式及含菌细胞的状态存在差异。在平端深海偏顶蛤浮游幼体刚附着时或较小的稚贝体内,共生菌分布于稚贝全身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中,常见的有外套膜、鳃、足、肾脏等上皮细胞中。而在壳长约大于6mm的稚贝和成贝体内,共生菌的分布模式非常单一,均在鳃上皮的含菌细胞中分布。平端深海偏顶蛤性腺组织中不含有共生菌,因此在其繁殖发育过程中不会通过雌雄配子将共生菌传递给后代,每个世代均需通过从环境中重新获取甲烷氧化菌作为内共生菌,因此其共生菌的传递方式为水平传递。

  在对平端深海偏顶蛤的非原位长期蓄养过程中发现,鳃上皮含菌细胞中共生菌数量逐步减少,溶酶体含量降低。根据现有结果推测,由于宿主营养匮乏和胁迫响应条件下,溶酶体可能主动对含菌细胞中的甲烷氧化菌进行分解消化,过程中伴随着溶酶体含量先逐渐增多,甲烷氧化菌逐渐减少,当分解消化甲烷氧化菌之后,溶酶体随之在细胞内消失,使细胞呈现空泡化。这种能量缺乏条件下含菌细胞中溶酶体与共生菌的动态变化,是平端深海偏顶蛤在共生互作中的通过溶酶体主导消化和调控共生菌的直观体现。在循环水蓄养系统中对平端深海偏顶蛤的非原位蓄养时间长达388天,期间利用贝类繁殖的常规手段对其进行人工催产,遗憾的是无有活性的幼体产生,可能是由于环境差异巨大,贝体并没有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导致。

语种中文
目次

1  研究现状与进展... 1

1.1  深海... 1

1.2  深海中的还原性生态系统... 2

1.2.1  热液生态系统(Hydrothermal vent... 2

1.2.2  冷泉生态系统(Cold seep... 5

1.2.3  鲸落生态系统(Whale-fall... 7

1.2.4  沉木生态系统(Wood-fall... 8

1.3  共生体系中代表性物种的繁殖特点与种群结构的研究... 9

1.3.1  管状蠕虫的繁殖生物学与种群结构研究... 10

1.3.2  腹足纲生物种群结构研究... 12

1.3.3  巨蛤种群结构研究... 13

1.3.4  深海偏顶蛤亚科的种群结构研究... 15

1.4  深海偏顶蛤亚科代表性物种共生关系研究... 24

1.4.1  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深海偏顶蛤... 25

1.4.2  含有硫氧化菌的深海偏顶蛤... 26

1.4.3  深海偏顶蛤与内共生菌的关系... 26

1.4.4  共生系统的进化... 27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30

2  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繁殖生物学分析... 33

2.1  前言... 33

2.2  材料与方法... 34

2.2.1  样品采集... 34

2.2.2  样品处理... 36

2.2.3  数据处理... 40

2.3  结果... 43

2.3.1  平端深海偏顶蛤配子发生与繁殖特点... 43

2.3.2  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补充频率的推测... 52

2.3.3  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遗传结构... 54

2.4  讨论... 59

2.4.1  平端深海偏顶蛤性腺解剖特征... 59

2.4.2  深海偏顶蛤亚科物种的繁殖特征... 59

2.4.3  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种群补充特征... 63

2.5  小结... 64

3  平端深海偏顶蛤繁殖发育过程中共生菌分布转移研究    65

3.1  前言... 65

3.2  材料与方法... 65

3.2.1  样品采集... 65

3.2.2  样品保存... 67

3.2.3  组织学观察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67

3.2.4  电镜样品处理与观察... 68

3.2.5  稚贝与成贝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与宏基因组分析... 68

3.3  结果... 70

3.3.1  平端深海偏顶蛤稚贝与成贝体内共生菌鉴定与分析... 70

3.3.2  平端深海偏顶蛤体内共生菌分布... 73

3.4  讨论... 86

3.4.1  平端深海偏顶蛤共生菌分布与转移... 87

3.4.2  平端深海偏顶蛤共生菌的获得... 89

3.5  小结... 89

4  平端深海偏顶蛤人工培养及繁殖研究    91

4.1  前言... 91

4.2  材料与方法... 92

4.2.1  样品采集... 92

4.2.2  样品处理... 92

4.2.3  人工繁殖... 93

4.3  实验结果... 95

4.3.1  长期蓄养过程中鳃丝超微结构观察... 95

4.3.2  人工催产结果... 100

4.4  讨论... 101

4.4.1  共生菌在长期蓄养中的变化... 101

4.4.2  平端深海偏顶蛤人工催产失败原因分析... 103

4.4.3 长期蓄养系统的使用检测及平端深海偏顶蛤死亡分析... 104

4.5  小结... 105

5  总结与展望... 107

5.1  主要研究结论... 107

5.2  本文的创新点... 108

5.3  展望... 108

参考文献... 110

  ... 127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29

页码143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64651]  
专题海洋研究所_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钟兆山. 中国南海福尔摩沙冷泉区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