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西太平洋源区北赤道逆流变异及机理
作者刘恒昌
答辩日期2021-05-2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李晓峰,周慧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英文摘要

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是热带太平洋赤道流系中的一支重要海流,它将西太平洋暖池水向东输运到东太平洋,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多关注了大洋内区NECC的结构特征及变异规律,而在NECC生成地因观测所限,人们对其三维结构及其变异机理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同时,由于NECC源区靠近西边界区域,是南、北太平洋水团交汇地,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是印尼贯穿流水源地,了解其三维结构及多尺度变异特征与机理对于认识局地海洋环流与水团变性及海气相互作用、生物生态效应,乃至全球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近几年在西太获取的现场观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再分析数据及高分辩率模式数据,对源区NECC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重点揭示了源区NECC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变异特征及机制,并探讨了其季节变异规律以及对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本文首先发展了一种三维的地转经验模态方法(MGEM),此方法引入月份作为额外参数,用于从压力逆式回声仪(PIES)观测估算赤道西太平洋不同纬度带的次表层温盐结构。与传统的GEM方法相比,MGEM可以捕捉到海洋内部更高比例的温盐变化。在500-1900 dbar之间的深海中,GEM方法只能捕捉到12%的温盐变化,而MGEM方法可以捕捉到44%的温盐变化。对于500 dbar以上的海洋, GEM方法只能捕捉62%的温盐变化,MGEM方法能捕捉到77%的温盐变化。基于MGEM方法,由20149月至201610月布放在沿130°E断面,4°N6°N8°N3PIES获取的观测数据,估算了连续25个月的源区NECC区域纬向体积输运时间序列。

基于长时序的PIES观测资料和现场水文观测,结合高度计数据、Argo数据和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14-2016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西太平洋源区NECC的结构和变化机制。研究表明,源区NECC在厄尔尼诺事件发展阶段增强,在拉尼娜事件发展阶段减弱。2015/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阶段,NECC向南移动约1度,强度显著加强,输运超过40 Sv1Sv=106m3/s),几乎是气候态数值的两倍。通过与西太平洋137ºE断面历史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15/1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对源区NECC的影响与1997/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相当,甚至完全掩盖了NECC的季节变异。基于2.5层约化重力模型,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斜压不稳定是2015/16年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源区NECC区域涡动能(EKE)的重要能量来源。在厄尔尼诺发展阶段,NECC与北赤道次流(NESC)之间的垂直切变增强和密度梯度减小,使得NECC-NESC系统在西太平洋处于斜压不稳定状态。这里的涡旋-平均流相互作用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不同模态有关。本项工作基于观测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源区NECC区域的斜压不稳定是2015/16超强厄尔尼诺期间中尺度涡动能的重要能量来源,改变了低纬海洋是由正压不稳定主导的传统认知。

接着,本文根据PIES观测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重构了源区NECC的季节循环。在其主轴区域,2月份输运最强,约为23 Sv9月份输运最弱,约为11 Sv。与以往所认为的源区NECC季节变化不显著不同,本研究表明源区NECC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由区域温跃层深度及其经向梯度的变化通过地转平衡控制。另外,受棉兰老涡(ME)和哈马黑拉涡(HE)影响,源区NECC流轴的南北位置和强度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涡旋变化的复杂特征以及温跃层深度、经向梯度变化的不一致性也导致源区NECC具有半年周期的变化特征。

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对ENSO事件中源区NECC变化对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中热带西太平洋区域平流输运变化改变了区域水体分布,源区NECC的平流效应在区域海表面叶绿素的年际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065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恒昌. 西太平洋源区北赤道逆流变异及机理[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