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热带西太平洋区域关键海流季节内变异特征及机制研究
作者袁欣
答辩日期2020-05-20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王庆业
关键词季节内变异 海表面高度 北赤道流输送 北赤道潜流输送 急流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其他题名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Key Currents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英文摘要

西太平洋具有复杂的三维海洋环流结构。表层流和次表层流的系统是三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整个大洋质量守恒、热量平衡以及气候预测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以往观测资料有限,热带西太平洋海流研究主要基于水文资料(温盐密),研究其季节年际变化等,无法知晓西太环流的季节内变化。近几年来,直接测流资料发现季节内变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流变化中占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季节内变化能量来源是来自大气强迫还是来自海洋自身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第一部分工作,针对的科学问题是同纬度的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异是否在经向上存在空间和时间周期差异?利用19932017年,25年间的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数据集,首先分析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异(周期:20120天)的整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季节内信号在20°N附近海域(16°24°N)最强,且季节内变异存在季节尺度的变化,在68月达到一年中的最强,122月对应的为一年中的最弱。随后对20°N纬度带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异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吕宋海峡东侧海域的季节内信号周期和传播速度均大于吕宋海峡西侧,具体是东侧周期约70, 传播速度约10.712.7 cm/s; 西侧对应的周期为60, 传播速度6.57.8 cm/s。进而分析了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域和大洋内部的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率之间的差异,在大洋内部存在准90 天的周期信号,经计算传播速度约10.3 cm/s。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异信号从大洋内部沿纬度平行西传至吕宋海峡东侧海域,在123°E附近传播路径受向北流的黑潮的影响发生改变,由沿纬度平行西传转向向西北方向传播。最后计算了第一斜压Rossby波的波速和理论周期,认为大洋内部的海表面高度的季节内变异的周期和传播速度可以用第一斜压Rossby波的理论周期和波速得到很好的解释。而对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的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率没有很好的解释,猜测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的海表面高度的季节内变率与局地流场有关。

本文第二部分工作,针对的科学问题是:以往对于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输送多是基于模式数据和历史温盐数据结合地转关系进行估算,对于利用锚系潜标断面观测数据直接计算NEC输送量这一科学问题,前人学者并未有所涉及,进一步对NEC整体输送季节内变异特征研究的工作几乎没有;另外,利用锚系潜标断面观测数据对北赤道潜流(North Equatorial UndercurrentNEUC)输送的季节内变异的研究工作更是鲜有学者提及。本部分工作基于130°E断面的五套潜标一年的观测数据对NECNEUC输送的季节内变异展开,结合RG-ArgoWOA18的两套气候态温盐数据集以及OFES海洋模式数据资料共同分析。首先分析了潜标观测到NECNEUC的基本结构,验证了之前学者提出的NEUC具有三支急流的结构,三个核心分别位于8.5°N500 m),12.5°N700 m)和17.5°N900 m),其中中间核心(12.5°N)最强。同时可见随着纬度的增加,三个核心的深度逐渐加深。随后根据潜标观测纬向速度数据估算的NEC的体积输送为52±14)(1Sv≡106m3s-1),最大值为83 Sv,方向为向西输送;对应的NEUC的体积输送是18±13Sv,最大值为61 Sv,方向为向东输送。对二者做功率谱发现NECNEUC的输送具有共同的准40天的季节内变异信号。进而通过EOF分析表明二者的变异性具有相似的垂直空间分布,而且二者输送具有同相位的变异,即当NEC向西的输送减弱时,NEUC向东的输送增强,反之亦然,可以认为是整体断面上存在同向变异。研究中分别使用了两套气候态温盐数据计算纬向地转流,其中依据RG-Argo数据计算的结果与潜标观测结果更加吻合。另外使用QSCAT-OFES模式数据对观测断面进行模拟,纬向速度结构基本上与潜标观测的结果一致,本文使用模式数据计算NECNEUC的输送,结果显示二者存在准40天的季节内变异信号。本文也计算了卫星高度计观测的130°E断面,8.5°17.5°N纬度带之间海表面向西的输送,结果同样具有准40天的季节内变异。最后将两支海流输送的季节内变率和海表面高度的季节变率看作一个整体,通过与大气中季节内振荡的信号MJO进行分析,认为NECNEUC输送的准40天变率可能与MJO不同相位之间的转换有关。具体的作用过程在日后的工作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语种中文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3
1.2.1 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异特征 4
1.2.2 关键海流季节内变异特征 6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1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4
2.1 观测数据 14
2.1.1 卫星高度计数据 14
2.1.2 130°E断面潜标观测数据 14
2.1.3 其它观测数据集 16
2.2 OFES模式数据 16
2.3 分析方法介绍 17
2.4 水体输送体积计算方法 18
2.5 本章小结 19
第三章 海表面高度季节内变异特征 20
3.1 引言 20
3.2 西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的季节内变异特征分布 20
3.3 吕宋海峡东西两侧季节内变异特征对比 22
3.4 吕宋海峡附近海域和大洋内部季节内变异特征对比 24
3.5 季节内变异和Rossby波的关系 30
3.6 本章小结 32
第四章 NEC和NEUC输送的季节内变异特征 33
4.1 引言 33
4.2 潜标观测结果 33
4.3 NEC和NEUC体积输送的季节内变异特征 38
4.4 OFES海洋模式数据模拟结果 42
4.5 可能的物理机制 45
4.6 本章小结 51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53
5.1 结语 53
5.2 展望 55
参考文献 56
致 谢 65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67
 
页码80
资助项目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57601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64656]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袁欣. 热带西太平洋区域关键海流季节内变异特征及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