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题名高温应激选择对长牡蛎抗性等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丁方芳
答辩日期2020-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张国范
关键词长牡蛎 人工选育 热耐受性 遗传结构 度夏存活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其他题名The impact of selection of heat stress on economic characters and its mechanism for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英文摘要

牡蛎是全球性分布的重要养殖经济物种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牡蛎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频发,对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温被认为是导致夏季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牡蛎温度适应性和热耐受性机制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2017年,我们启动了一个人工选育高温抗性长牡蛎的育种项目,旨在提高长牡蛎的热耐受性,从而提高长牡蛎的度夏存活率。通过从表型和基因组层面比较选育子一代群体和对照群体的差异,评估基于急性应激的选育方法对其提高热耐受性是否有效,并探讨急性应激选择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解析耐热性机制。

1.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的耐热性及生理响应差异

我们利用42℃,热激1小时的方式控制选择强度(37%)选育出热耐受牡蛎亲本,比较亲本繁育的子一代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热耐受性的差异。具体内容是评估6月龄的F1代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在生长、热耐受性以及呼吸率和酶活等生理指标的差异;并且统计海上养殖到19月龄时,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的度夏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经一代选育后,6月龄的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在生长上没有显著差异。高温胁迫下,选育群体的存活率显著高于自然群体,这个结果与野外实验的结果一致,度夏后,19月龄的选育群体的死亡率显著低于自然群体,表明我们的选育方法对提高其度夏存活率是有效的。选育群体在38℃时呼吸率相比于20℃显著升高,而自然群体的呼吸率在35℃时便显著提高了,表明自然群体对于高温胁迫更加敏感,选育群体更强的供氧能力。酶活结果显示选育牡蛎在热激过程中与代谢和抗氧化相关的酶(PKSOD)活性更高。利用多种手段证实经过一代高温急性应激选择后,牡蛎的耐热性显著提升,说明了选育策略的有效性。

2.热耐受群体与热敏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分析

为解析一代应激选择对牡蛎遗传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热耐受性的遗传机制,我们比较了选育群体F1代高温热激后存活个体与未选育群体热激后死亡个体的遗传结构。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两群体(每个群体各50只牡蛎)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并且定位到受选择区域及候选基因,并检测候选基因在热激下的表达分化差异。测序和质控后得到379002SNP位点。基于高质量的SNP位点,系统发育树将两群体分为3个聚类,群体结构分析也将100个个体分为3个群组。PCA的结果与系统发育树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选育群体与对照群体的遗传结构出现了分化,但鉴于只经过一代选育,因此分化是很有限的。根据FSTθπ值确定了115个受选择区域,包含472个基因。对472个基因进行GO富集,得到7个显著的GO注释(p < 0.05),其包含了18个受选择基因(实验室已有研究表明BAG4在温度适应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BAG4也被选为候选基因),候选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两群体中,有8个基因IF4A2, IF6, EIF3A, MANBA, DDX43, RECS, CAT2, BAG4)在热激过程中表达量发生了分化,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分化参与了选育群体与对照群体的分化,而且其中6个基因在选育群体中表现出低的基础表达和高的诱导表达,表明大部分选育群体的基因表达具有更高的可塑性。生物的热耐受性对预测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潜在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结果为牡蛎的热耐受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水产养殖学
目次

1 绪论... 1

1.1 长牡蛎的产业现状... 1

1.1.1 长牡蛎简介... 1

1.1.2 牡蛎的夏季大规模死亡与高温... 1

1.2 生物的温度适应性研究... 3

1.2.1 生物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3

1.2.2 温度对海洋生物的生理影响... 4

1.2.3 温度对海洋生物遗传结构的影响... 6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

2 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在热激下的生理响应差异... 11

2.1 引言... 11

2.2 材料与方法... 11

2.2.1 实验材料... 11

2.2.2 生长数据测定... 13

2.2.3 热耐受性... 13

2.2.4 不同温度下呼吸率测定... 13

2.2.5 高温急性应激... 14

2.2.6 生理指标测定... 14

2.2.7 野外度夏实验... 15

2.2.8 数据分析... 15

2.3 实验结果... 15

2.3.1 生长... 15

2.3.2 热耐受性... 16

2.3.3 呼吸率... 17

2.3.4 生理指标... 18

2.3.5 野外度夏后生长数据与存活率... 19

2.4 讨论... 21

2.4.1 经一代选育后生长无差异... 21

2.4. 2 经一代选育后热耐受性的分化... 21

2.4.3 热激胁迫下呼吸率升高... 22

2.4.4 热激胁迫下的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调节... 22

2.5 本章小结... 23

3 热耐受群体与热敏感群体的遗传进化分析... 24

3.1 引言... 24

3.2 材料与方法... 24

3.2.1 实验材料... 24

3.2.2 基因组DNA提取... 24

3.2.3 SLAF测序技术应用于牡蛎SNP开发... 25

3.2.4 遗传进化分析... 26

3.2.5 受选择区域确定及功能富集分析... 27

3.2.6 候选基因表达水平... 28

3.3 实验结果... 29

3.3.1 测序结果及SNP分型... 29

3.3.2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30

3.3.3 受选择区域和候选基因的确定... 33

3.3.4 基因表达... 35

3.4 讨论... 38

3.5 本章小结... 40

4 结论与展望... 41

4.1 主要结论... 41

4.2 不足与展望... 41

参考文献... 43

... 53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5

资助项目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18YFD090030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64703]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_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丁方芳. 高温应激选择对长牡蛎抗性等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