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与适应过程研究
作者张少尧
答辩日期202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邓伟
关键词乡城迁移劳动力 劳动力地理景观 转型发展 适应过程 社会融合
学位名称博士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Rural-Urban Migrating Laborand and Its Adaptation Proc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作为影响人类21世纪进程的大事,中国城镇化引发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迁移,其进程逐步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由产业化向市民化转变,发展理念由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向,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劳动力市场、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城镇化战略转型、劳动力迁移新趋势、区域差异化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塑造下,我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趋势与劳动力地理新景观。在各地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乡城迁移劳动力通过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塑造作用,在不断调整个体特征以适应劳动力市场调整与就业关系重构的同时又创造属于群体特有的社会空间,劳动力迁移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交互、深刻、动态的转型阶段。而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城迁移劳动力对广泛意义上的生计、居住、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其制度便利性安排的改善需求非常突出。所以如何实现乡城人口的平稳有序迁移与以人为本市民化,促进新移民与城市社会的整合与融合,平衡跨区域间城市转型发展与乡村人口迁移的适应性,让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匹配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管理者与学者共同关心的议题。 因此,本研究从跨区域和主观能动性视角下的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转型发展的交互关系及其适应过程入手,分析乡城劳动力迁移所表达出来的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性与其内在的机制、效应及其背后广泛的政策实践、社群交往、社会文化、制度建设等空间重塑与社会转型因素,审视劳动力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城市社会空间生产、修复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探讨乡城劳动力迁移在我国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的能力与体系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基于此,本文以横跨东中西的福州、厦门、武汉和成都为样本城市,利用微观社会调查数据集多维度构建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分析不同城市、行业乡城迁移劳动力的迁移、就业、居住与生活在内的迁移生命历程特征,定量阐述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及其组分关系,揭示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过程及其机制,据此提出促进城市迁移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响应。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城镇化战略人本主义转向背景下,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发展转型趋势明显。其特征突出表现为东部城镇化增速放缓,而中西部加速发展;城市空间发展进入中心提升改造、外围扩建延伸的阶段;城市产业与就业结构向商业与服务业倾斜,消费对经济与就业增长贡献显著;流迁人口增速放缓,人口迁移逐渐从传统的乡城迁移向城城以及城市群内迁移转变,迁移的省内性、近域性与家庭定居等转型特征明显。 (2) 对乡城劳动力的迁移生命历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已成为乡城迁移劳动力主体,他们迁移积极性与能动性突出,定居意愿强烈,但居住空间分异显著,显著的代际差异表明乡城人口流迁逐渐进入人口结构调整与代际更替的阶段;迁移经历分析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均有迁移到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历,其中东部城市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化、中高学历化的迁移群体,但东部迁移群体回流趋势日渐明显。而中西部城市受访者的迁移距离更短,回流意愿更强烈;基础商业与生活服务是迁移群体的主要就业行业,其就业结构逐步从建筑制造业向基础服务业转变;迁移生命历程各类特征在城市与行业间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差异,这其中就业特征的分异性具有基础性作用。这种分异是行业性质与城市特征差异共同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关系的分割与调整,由此塑造出地理与社会空间中的职业发展格局,这种格局进一步影响并塑造了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居住与生活特征。 (3) 本文科学构建了迁移稳定性、就业边缘性、职业发展性、居住边缘性与社会融合性五类综合劳动力地理景观指数。对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及其组分关系的分析发现:工作城市稳定性高于就业稳定性,迁移生命历程中存在一大(18年)一小(4.8年)两个迁移稳定周期,其迁移渐趋性和稳定周期反映出乡城移民个体同城市转型发展的响应—调整—适应的链式过程;工作规制性是最能体现就业市场弹性变化与分割性的景观特征,而职业技能性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其促进作用波动性较小,确定性更高;职住平衡是缓解乡村移民居住边缘性的关键变量,而住房压力性则是乡城移民居住空间和社区尺度上的社会空间阶层分异的主要塑造力量;在社会融合性方面,家庭迁移可以显著促进社会融合,而社会参与的差异更易造成社会空间分异。通过对景观格局与组分关系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劳动力地理景观在地理与社会空间分异性上的塑造力及其空间表现,阐述了迁移群体在劳动力地理景观中的身体实践与空间生产过程。 (4) 本文对劳动力地理景观形成过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迁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身体实践性对塑造劳动力地理景观的职业发展性、迁移稳定性和就业边缘性具有主导型作用,而城市转型发展特征对社会融合性与居住边缘性的形成影响较大。行业差异作为乡城迁移劳动力对城市转型发展适应过程的参数化表达,传递映射到劳动力地理景观之中;在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过程中,城市空间分异塑造了劳动力地理景观的城市空间格局,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职业发展性,而住房成本的增加推动了居住空间分异和边缘化,居住成本也成为居住自选择的首要权衡变量。总之,城市转型为乡城劳动力迁移提供改善性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迁移挑战与风险,并存在一个均衡机制来避免劳动力地理景观的过度集聚或破碎边缘化。最后,本文将城市迁移人口的融合过程分为就业、居住与社会融合三个部分,并认为将经历响应、调整与适应三个阶段。基于转型期的社会融合特征,本文提出了促进城市迁移人口从居住混合到社区整合再到社会融合的策略响应。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5041]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少尧. 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与适应过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