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干扰受损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初期恢复特征与变异性
余杭1,2,3; 罗清虎1,2,3; 李松阳1,2,3; 林勇明1,2; 王道杰4
刊名山地学报
2020
卷号38期号:4页码:532-541
ISSN号1008-2786
DOI10.16089/j.cnki.1008-2786.000531
其他题名Initial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bility of Soil Carbon,Nitrogen,and Phosphorus in the Damaged Forests under Disaster Disturbance
产权排序2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2010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特大洪水诱发大面积滑坡,造成区域内森林严重受损。本文选取特大洪灾中受损的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样地(受损区、未受损区、受损恢复区)表层土壤有机碳(SOC) 、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受损森林恢复初期SOC、TN、TP的恢复率以及变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灾害造成次生阔叶林与杉木林严重受损,各样地SOC、TN、TP含量整体上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而下降,呈现未受损区>受损恢复区>受损区的变化趋势,受损森林经过7年自然恢复尚未恢复至受灾前水平; (2)次生阔叶林仅TP含量表现为受损恢复区显著高于受损区,而杉木林受损恢复区SOC、TP含量均显著高于受损区,且其养分恢复率高于次生阔叶林,说明杉木林前期施肥工作对土壤养分的自然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受损森林C∶ P主要受到SOC的影响,C∶ N、N: P值主要受到TN的影响。仅C∶ P在杉木林表现为受损恢复区显著高于受损区; (4)受损森林土壤养分变异性表现为TN > SOC > TP,恢复率则相反,说明灾害对受损森林TN的影响最大。上述研究表明灾害严重破坏土壤养分,土壤养分自然恢复进程较慢且效果较差,后期应对受损森林尤其是次生阔叶林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促进其恢复。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受损森林的演替过程与机制预测、土壤侵蚀控制和恢复措施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822406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5059]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林勇明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3.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
4.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余杭,罗清虎,李松阳,等. 灾害干扰受损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初期恢复特征与变异性[J]. 山地学报,2020,38(4):532-541.
APA 余杭,罗清虎,李松阳,林勇明,&王道杰.(2020).灾害干扰受损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初期恢复特征与变异性.山地学报,38(4),532-541.
MLA 余杭,et al."灾害干扰受损森林土壤的碳、氮、磷初期恢复特征与变异性".山地学报 38.4(2020):532-54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