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Bhote Koshi 流域冰湖溃决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估
作者刘美
答辩日期202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宁生
关键词Bhote Koshi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 气候变化 地震 危险性评价
学位名称博士
其他题名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debris flow disaster mechanism and hazards assessment in Bhote Koshi Basin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是冰冻圈最具标志性的灾害之一,喜马拉雅山区是目前全球冰湖溃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喜马拉雅山大部分地区冰川退缩导致冰湖扩张,引发了相关政府部门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担忧,气候变暖是否会导致冰湖溃决频率增加、灾害加重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喜马拉雅山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域地震对冰湖溃决成灾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选择喜马拉雅中段Bhote Koshi流域冰湖溃决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水文模型计算等方法,重点分析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的贡巴通沙错冰湖溃决泥石流的成灾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冰湖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震后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建立了Bhote Koshi 流域最新的冰湖数据目录,揭示了1976-2018年流域冰湖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冰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Bhote Koshi是喜马拉雅山冰湖最发育和变化最快的小流域之一。2018年研究区内冰湖共140个,总面积为20.59 km2,冰湖类型以小冰碛阻塞湖为主,主要分布在在海拔4100-5700m范围内。1976-2018年,流域冰湖处于不断扩张状态,冰湖数量增加了18%,面积增加了77%,冰湖面积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21 km2/a,其中扩张最快的阶段是2004-2010年。区域气温以0.23℃/10a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量和蒸发量减少,与冰川接触的冰湖朝母冰川退缩方向迅速扩张是冰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冰湖扩张速率与气温显著变化节点基本对应。(2)总结了Bhote Koshi 流域冰湖溃决灾害具有频率高、重复发生、灾害链长和危害大的特征;阐明了贡巴通沙错“小溃大灾”由气候变化、地震作用和人类活动分段控制的成灾机制。贡巴通沙错冰湖溃决灾害是前期极端气温和灾害当天的强降雨共同激发作用下,冰湖后端的冰碛物形成泥石流入湖从而导致冰湖溃决;溃决洪水演进过程中侵蚀尼泊尔地震产生的大量滑坡松散物源导致洪水演变为泥石流,放大泥石流规模;尼泊尔地震加剧了下游区域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形成显著的灾后社会经济与环境效应。说明冰湖溃决灾害是一个分圈层控制、多因素影响、长链条演进的过程。(3)基于冰湖溃决成灾机制,构建了震后区域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了跨界流域冰湖溃决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Bhote Koshi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性高,流域“极高”危险冰湖有10个,“高”危险的有22个,“中”危险的有42个,“低”危险的有66个,其中聂拉木县城所在的冲堆流域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极高。考虑地震产生的松散物源分布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危险评价方法可以避免漏判小冰湖溃决的危险性。对“极高”和“高”危险冰湖需尽快开展监测预警共建和共享系统;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的协作和援助,形成救灾资源和重大救援行动的协调机制,建立跨境流域冰湖溃决灾害减灾协同机制。
语种中文
页码17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5037]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美. Bhote Koshi 流域冰湖溃决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估[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