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北方土壤有机、无机碳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张旭博1; 李雄1; 徐梦1; 孙楠2; 史飞1
刊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卷号26期号:8页码:1440
关键词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inorganic carbon land use type soil profile depth SOC/SIC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剖面深度 SOC/SIC
ISSN号1008-505X
英文摘要【目的】土壤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中CO_2的吸附固定有重要影响。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无机碳(SIC)含量沿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其在土壤中的循环转化,有助于准确预测土壤碳储量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和碳减排的效果。【方法】搜集、提取1990—2018年我国已发表的涉及撂荒地、灌木地、草地、林地和农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 —100 cm不同土壤剖面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和SIC含量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SOC和SIC的相互关系。【结果】SO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SIC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的特征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明显差别。在0—60 cm土层,农田和草地具有较高的SOC含量,灌木地具有较高的SIC含量,撂荒地中各土壤剖面层次的SOC和SIC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0.05)。在60—100 cm土层,撂荒地和灌木地SOC和SIC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20 cm土层,SOC/SIC值在农田土壤中(0.80 ± 0.05)最高,而在撂荒地(0.40 ± 0.02)和灌木地(0.50 ± 0.03)最低。在20-60 cm土层,草地和农田土壤的SOC/SIC值在剖面各层显著高于撂荒地和灌木地(P < 0.05)。在60-100 cm土层,草地土壤中SOC/SIC值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P< 0.05)。在撂荒地、灌木地、林地(除了60-80 cm土层)和农田土壤中,SOC和SIC含量在各个剖面层次上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草地土壤中SOC和SIC含量则在各个土壤剖面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根据估算,0 —100 cm土层SIC储量能够占到整个土壤碳库(SOC+SIC)的60%?80%。草地0 —100 cm的SOC储量最高,为C(56.65 ± 4.00) kg/m~2,是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1.6?3.7倍,撂荒地的SIC储量最低,为C(51.05 ±5.11) kg/m~2,是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51.1%?57.5%。【结论】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草地、灌木和林地土壤中秸秆、根茬、植株残渣等有机碳源的输入刺激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移过程,有利于大气CO_2的截存。而撂荒地地面植被较少、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且易受环境扰动,不利于对大气CO_2的吸附固定。此外,灌溉、耕作、施肥等人为因素驱使土壤中碳酸盐向深层土壤运移,导致农田土壤无机碳库在土壤深层积累,对CO_2截存作用更大。而灌木地则通过根系水分输送驱动土壤深层碳酸盐向表层运移,导致深层土壤无机碳库减少,降低CO_2固定潜力。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6017]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旭博,李雄,徐梦,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北方土壤有机、无机碳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8):1440.
APA 张旭博,李雄,徐梦,孙楠,&史飞.(202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北方土壤有机、无机碳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6(8),1440.
MLA 张旭博,et al."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北方土壤有机、无机碳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6.8(2020):144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