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灌区土壤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
赵广帅2; 李运生2; 高静1; 李发东2
刊名生态环境学报
2014
卷号023期号:007页码:1113
ISSN号1674-5906
英文摘要土壤碳(C),特别是土壤有机碳(SOC),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 SOC 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未来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具有50年以上的引黄灌溉历史,长期引黄灌溉对区域土壤C储量和分布的改变毋庸置疑。以往关于土壤C的估算多集中于较大尺度,受采样数据量和大区域环境因素复杂变异影响,结果经常出现较大差异,并且对于大型水利灌溉对土壤 C 分布的长期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对于我国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壤 C 分布的研究稀缺。本文通过收集黄河下游鲁、豫灌区相关统计资料,灌区土壤、水文资料等,分7层(0~5 cm、5~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采集0~1 m剖面土壤样品,利用GIS空间差值、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土层、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CD)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区长期引黄灌溉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面积54153 km2)1 m土层总碳(TC)储量为1045.13 Tg,SOC储量达815.76 Tg,其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分别占23.44%,20.06%,18.95%,18.83%,18.72%。估算1 m土层耕地和荒地SOC储量分别约为610 Tg和18.99 Tg,而草地和林地仅为25.97 Tg和16.41 Tg;不同土壤成土类型之间,半水成土所占的比例最大(约77.82%),初育土最小(约5.49%)。1 m土层平均总碳密度(TCD)为(19.37±1.48) kg·m^-2,而平均有机碳密度(SCD)为(15.12±1.14) kg·m^-2,其变化范围从荒地的(14.98±0.91) kg·m^-2到林地的(16±1.15) kg·m^-2,同一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层储量变化略有不同,主要是受人类活动、植被凋落物输入以及地下水环境等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间SCD则介于盐碱土(14.76±0.81)kg·m^-2与半淋溶土(15.22±1.01)kg·m^-2之间,黄河泥沙沉积和地表、地下水循环决定研究区成土环境和成土过程,不同土壤类型C储量值受其影响较大。研究区平均SCD高于全国(9.60 kg·m^-2)和全球(10.6 kg·m^-2)平均水平,但相比其他地区,SCD垂直变异低。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20078]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广帅,李运生,高静,等. 黄河下游灌区土壤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J]. 生态环境学报,2014,023(007):1113.
APA 赵广帅,李运生,高静,&李发东.(2014).黄河下游灌区土壤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生态环境学报,023(007),1113.
MLA 赵广帅,et al."黄河下游灌区土壤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布".生态环境学报 023.007(2014):11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