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
侯鹏1; 翟俊1; 曹巍2; 杨旻1; 蔡明勇1; 李静1
刊名地理学报
2018
卷号073期号:003页码:429
ISSN号0375-5444
英文摘要自2000年提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概念以来,历时17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相关配套政策,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依据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岛中部山区在2001年成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较早实施生态功能保护的重点管控区域之一。本文以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统计数据,集成地统计学和生态评估模型模拟方法,以生态系统格局、植被长势、服务功能为主要评估内容,通过时空尺度拓展和多维时空对比分析,探讨了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成效。结果发现:(1)2013年功能区森林面积占比为84.5%,显著高于海南岛平均水平。1990-2013年功能区内建设用地逐渐增加。2010年功能区实施后,人类活动强度仍然呈现持续增加态势,面积比例从0.5%增加到0.8%,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和耕地开垦。(2)功能区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明显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总体上略有增加,但是不同时间段的波动变化明显,特别是1990-2000年和2000-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功能区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为51.78万m2/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3)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明显要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表现出剧烈波动、稳定性较差。功能区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量为1.95万t/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4)功能区人类扰动指数明显小于功能区外部,生物多样性威胁程度明显偏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区平均人类扰动指数为0.3664,比功能区外部低0.1152。1990-2013年功能区外部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为0.0152,约为功能区内部变化幅度的5.31倍。特别是2010-2013年,功能区内部人类扰动指数增加幅度要明显小于功能区外部。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79933]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国家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侯鹏,翟俊,曹巍,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J]. 地理学报,2018,073(003):429.
APA 侯鹏,翟俊,曹巍,杨旻,蔡明勇,&李静.(2018).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地理学报,073(003),429.
MLA 侯鹏,et al."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地理学报 073.003(2018):42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