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山东省围填海演进过程及其对自然岸线资源的影响
作者宫萌
答辩日期2020-05-1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关键词围填海 自然岸线资源 时空变化 分级管控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英文摘要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财富的高度聚集区,其人口密集、产业布局集中、人地矛盾尖锐,围填海开发活动强烈,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合理的、高强度的围填海开发利用活动导致自然岸线资源锐减,局部岸段生态功能破坏严重,岸线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严重制约海岸线资源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自然岸线保护与海岸线开发利用管控已刻不容缓。本研究以山东省大陆海岸带为例,采用遥感和GIS技术手段,基于1974-2017年间多时间序列的围填海演进、岸线演变数据,揭示长期、高强度围填海开发利用活动对自然岸线资源的影响,探讨面向自然岸线保护的围填海分级管控方法和措施,为地方海岸带围填海管控和自然岸线保护措施制定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时段内,山东省围填海规模不断增加,围填海开发利用结构逐渐多元化和综合化。累计围填海开发利用面积4643.51km2,年均增长107.99km2。围填海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之前以发展围海养殖、盐业等围海利用为主,围海总面积年均增长94.12km2,多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沿岸以及半岛东部靖海湾、胶州湾等海湾地区;2000年之后,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港口和临海工业建设等填海类型的开发活动逐渐活跃,围海向填海方式的转换趋于频繁,研究期内共有704.18km2的围海被填海造地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2)自然岸线变化与围填海规模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围填海活动是造成自然岸线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长期、高强度的围填海活动影响下,全省大陆海岸自然岸线比例由期初的68.23%减少到期末的36.01%;岸线破碎化程度加深,自然岸线类型组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空间分布上,黄河三角洲岸段粉沙淤泥质岸线仍占主导地位,其他四个岸段自然岸线资源约束趋紧,自然岸线比例已不足35%。 (3)在围填海开发的影响下,被占用的自然岸线长度和滩涂规模变化显著。研究期内,围填海累计占用自然岸线1063.56km,年均占用水平在2000-2007年达到峰值,为56.53km/a,主要表现为围海养殖和盐业对淤泥质岸线的占用。滩涂资源共损失1702.90km2,年均减少39.60km2。空间分布上来看,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和半岛东部海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岸线和宽广的滩涂资源受到的损失最大,半岛东部基岩港湾岸线、砂质岸线则因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而被不等规模地开发利用。 (4)以保护自然岸线,控制围填海速度和规模为目标,建立面向自然岸线保护的围填海分级管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生态红线保护政策,将全省156个岸段划分调整为6个限制等级,并提出差异性的围填海管控要求。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yic.ac.cn/handle/133337/24230]  
专题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知识产出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宫萌. 山东省围填海演进过程及其对自然岸线资源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