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粗糙表面的接触摩擦行为研究
作者张思嫄
答辩日期2020-05-2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刘小明
关键词粗糙表面 材料塑性 接触摩擦 离散模型 界面滑动
其他题名A Study for contact and friction behavior of rough surfaces
学位专业固体力学
英文摘要

接触和摩擦与工业工程密切相关,广泛应用于机械、交通、通讯等领域。工程中的任何接触界面都不会是绝对光滑的,从微观来看,真实的接触界面由一系列微小接触对组成。粗糙表面接触摩擦行为研究的复杂性正在于此:整个表面的演化规律是接触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微小接触对的结果。本文从组成粗糙表面的微小接触对出发,客观准确地表征粗糙表面,深入研究粗糙表面的接触演化规律,精确地预测界面的接触关系以及摩擦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

  1. 传统的粗糙表面分析多数使用半球假设、假设变形足够小、并假设接触对之间不会发生合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不同几何形貌的单接触对模型在大变形条件下的接触响应研究。
  • 本文推导了适合高载荷接触条件的弹性理论解答来代替传统的赫兹解,对比了单接触对不同简化方式的异同;单接触对的弹塑性力学响应对其形状非常敏感,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粗糙表面中使用正弦形状表征界面粗糙度比半球形状的优势。
  • 由于现有的工作无法定量反映基底变形效果,而基底变形在高载荷接触条件下不可忽略,本文提出了考虑基底变形的近似解析解,消除了传统模型中底部约束对接触关系预测的影响。
  • 由于传统模型往往不考虑接触对之间的合并,本文提出了考虑合并的多接触对模型,研究了接触对合并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界面塑性的增强和接触对之间距离的减小,接触界面从相互作用主导接触关系逐渐转变为合并主导接触关系。
  1. 以单接触对的接触响应研究为基础,本文建立了粗糙表面离散模型:消除了传统统计学模型对于单接触对半球形状、界面弹性、变形独立这三点假设的依赖,采用共轭梯度算法建立了考虑接触对之间相互作用的弹塑性接触模型,预测了更加精确的接触关系,为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分析接触过程中界面接触信息的演化过程,得出了相互作用导致接触面积增加并非由于发生接触的数量增加、而是由于接触饱和的结论。此外,通过与全细节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进一步明确了模型的精度,强调了粗糙表面表面形貌合理表征的重要性,并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2. 关于界面滑动与摩擦问题,揭示了单接触对在法向载荷和切向载荷组合加载作用下发生滑动的机理,分析了摩擦系数的演化规律。
  • 本文以二维平面应变摩擦模型为例,研究了滑动初期塑性屈服向完全滑移过渡的机理及两者之间的竞争机制。通过推导摩擦系数的半解析解以及大量的数值模拟,根据屈服准则和切向刚度准则,研究了材料塑性与界面强度对摩擦系数和界面滑动的影响:随着接触面塑性程度的增强,摩擦系数逐渐减小;界面强度越大,摩擦系数越趋于稳定,从而给出了摩擦系数的上限;而随着塑性的增强与界面强度的增大,接触面从滑移主导滑动逐渐过渡为塑性主导滑动。
  • 本文以粗糙表面摩擦问题中常用的简化方式为例,推导和对比了不同摩擦模型在滑动过程中的理论解答,还开展了微动摩擦实验工作:以中熵合金-钢这对摩擦副为例,得到了典型的摩擦滞回曲线,分析了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81913]  
专题力学研究所_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思嫄. 粗糙表面的接触摩擦行为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