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肿瘤治疗策略
胥彬
2007-11-01
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 抗肿瘤
卷号26
页码1
英文摘要近年来,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已有数十种靶向药物进入临床使用,包括单克隆抗体药,蛋白酪氨酸激酶(PTK)、蛋白激酶(PKC)及法尼基转移酶(ftase)的抑制药,血管生成抑制药,反义药物等,开辟了新的领域,提高了人们战胜癌症的信心。从抗癌药的发展史看,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氮芥类药物,主要是杀死癌细胞,缺乏选择性。后来发展新的衍生物及新类型药物、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抗癌植物药等相继出现,提高了治疗效果,但选择性仍不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细胞动力学,以癌细胞动力学的理论指导抗癌药的临床应用,获得了不少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抗癌药的作用机制深入到分子水平,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抗癌药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靶标及靶向的问题。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与正常细胞存在许多明显差异,找出了若干新靶标.针对这些靶标或靶点研发新药,与以往先有药物再寻找靶点存在明显不同,水平显著提高。但从已有的资料看, 许多靶点的专一性并不高,仍主要是量上的差异,还不是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具有高度专一性的靶向治疗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由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常牵涉到许多基因异常,不是针对某一个基因可以控制的疾病。现在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基因、细胞、组织、器官、整体、群体多维立体地考虑癌症的防治,是一个值得非常注意的新动向。在研究其他疾病治疗的新药时,运用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新的思路和方法已获得不少成绩,值得借鉴。在临床上,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方案,常强调循证医学的设计,汇集临床多中心的试验结果, 每两年的治疗效果争取有一定的提高,但进展还不快。系统生物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认为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设计方案。充分重视临床上经过多年考验并实际应用有效疗法的资料,包括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十分必要;全面总结有效药物制剂及综合治疗措施的成功经验,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和系统生物学主张的系统治疗进行融合,在个体化治疗上不断创新,将会在征服癌症上找到新的突破口。
会议录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文献子类Article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会议论文
源URL[http://119.78.100.183/handle/2S10ELR8/267462]  
专题院士及顾问专家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院士及顾问专家,上海 201203, 中国.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胥彬. 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肿瘤治疗策略[C]. 见:.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