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作者张志斌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程国栋
关键词城镇体系 产业规划 空间管制 省区协调 青海省
其他题名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Qinghai Province
中文摘要随着政府决策逐步向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转变,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任务日益增多。本文就是在作者参与编制《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所做的专题研究。依据建设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体系演变、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地区规划指引、空间管制和区域协调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为青海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及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从城镇体系的演变来看,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三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涅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炜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调控作用;中观上,以河流为脉络,城镇发展或溯源而上伸入高原腹地,或向河谷两岸推进,进入山区,表现为从优势生存空间向劣势生存空间的时空转化;微观上,河谷农耕区城镇选址多位于河流阶地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而牧区城镇的选址却往往与水草丰美的牧场相关,映射出古代城镇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的依赖性。就产业体系的构建而言,青海丰富的各类资源始终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产业成长的重要依托,也是构建新型的产业体系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结合青海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赋予的要求,我们认为,迈向新世纪的青海,应依托丰富的各类资源、特殊的高原气候、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利用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走资源开发及其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要以全新的理念精心组织,在线路设计、景点布局、旅游产品开发、宣传营销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各个环节上,都要突出青海的地域特色,展现其旅游资源"绝、胜、古、奇、圣、特"的无穷魅力;要在提高观光型旅游质量的基础上,深度开发有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专题旅游与特种旅游,如考古文化、高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增加旅游的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观光旅游、探险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宗教朝勤旅游、昆仑寻祖旅游与度假型、购物型、商务型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青海独具一格的大旅游体系。青海东部地区是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城镇体系已具雏形,中心城市的作I用开始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在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城市化发展滞后,城镇规模小,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难以承担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急需通过重点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高县城经济实力,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一个中心,两条轴带,三大片区"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以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加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空间管制,以建设引导、环境控制、设施协调、高效管理等手,对现有行政管理、行业规处投资行为进行空间统,以保障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目标的全面落实,谋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同时,不断加强与甘肃、新疆、西藏、四川等相邻省区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营造和谐高效的区域竞合关系。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12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2073]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志斌. 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青海省为例[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