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青藏高原地区和干旱区地表能量及相关参数研究
作者马伟强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马耀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 辐射平衡各分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土壤热通量 总体输送系数
其他题名Analysis of Surface Energy and its Correlation Parameters in the areas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中文摘要本文利用两次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即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和预测理论研究”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一2003年)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和干早区地表能量及相关参数,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用2001年9月到2002年8月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 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3个自动气象站(D105、NPAM和BJ)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和预测理论研究”之“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2003年)的辐射资料,主要讨论了辐射平衡各分量,分析;得到了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和以敦煌为代表的西北典型干旱区的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大气长波向下辐射、地面长波向上辐射、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净辐射及地表反射率等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1)在青藏高原地区:太阳短波向下辐射、长波向下辐射、长波向上辐射和净辐射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特征,7月份出现最大,1月最小;地面短波向上年变化不是太明显;2)在以敦煌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区,太阳短波向下辐射、长波向下辐射、长波向上辐射和净辐射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特征,7月份出现最大,l月份最小,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其年变化特征。干早区的地表反射率小于高原地区,并且地表温度也高于高原地区。2.在高原地区发现超过太阳常数的现象。在所选取的这三个站中,都有超太阳常数的现象发生。发现在安多出现了2002年7月24日14:10(北京时间)的1386.43W/m2,NPAM站在2002年8月13日15:00(北京时间)出现了1445.20W/m~2 、2002年5月15日13:00(北京时间)出现了1401.60W/m~2、2002年7月8日14:00(北京时间)出现了1397.81W/m~2、2002年4月25日14:00(北京时间)出现了1384.51W/m~2。3洲通过对两个试验区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在青藏高原地区: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日变化都是很明显的。随着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各个量随之增大,中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由于净辐射值很大,造成能量平衡各个分量的值也很大。地气之间热交换冬天以感热为主,这是由于这时候,降水偏少地表冻结,基本上是枯草的下垫面。夏天主要以潜热为主,这是由于高原夏季风降水造成地表潮湿之故。从6月份开始,感热和潜热的数值相当。7~9月逐渐转变为以潜热为主,10月份的感热和潜热相当,从11月份到来年5月地表又以感热为主,这种状况知道来年5月份之前结束。总的来看,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并且值比较小。冬季潜热很小,白天其值小于土壤热通量。在以敦煌为代表的西北典型干旱区: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是很明显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各个量随之增大,中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一年里面,能量平衡各分量中,感热是最主要的分量,始终大于潜热和土壤热通量。潜热值始终很小,土壤热通量次之。在整个白天,挣辐射主要用于发展湍流,感热占绝对优势,其余部分供给土壤。由于白天地表面干燥,大气下层湿度比上层小,致使出现逆湿和负水汽通量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湍流输送作用下水汽从上往下输送。4.利用观测资料计算出了高原和敦煌的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和热量整体输送系数。。藏北高原热量整体输送系数。值为2.1×10-3,而在敦煌戈壁沙漠的热量整体输送系数汤值较小为1.5×10-3;敦煌的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值为3.9×10-3。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6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97]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伟强. 青藏高原地区和干旱区地表能量及相关参数研究[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4.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