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及其防治研究
作者雷加强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3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夏训诚
关键词风沙危害 防护林生态工程设计 塔里木沙漠公路 塔克拉玛干沙漠
其他题名Study on Blown Sand Disaster and Its Control to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
中文摘要塔里木沙漠公路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562km,其中穿越沙漠段长446km,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也是世界交通史上的伟大创举。然而,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风动力条件充足,风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组成物质松散且易于流动,以此构成的风沙环境对沙漠公路安全运行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针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形成和防治有关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以实地调查、监侧和试验研究等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从形成环境背景、形成过程、分布特征、防沙效益评价、防沙体系优化、防护林生态工程设计等方面,分析和论述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及其防治,以期为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与防治深入研究积累基础资料。(1)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风沙危害形成环境包括以风动力条件、地形地貌状况以及沙物质基础等构成的致灾环境和由沙漠公路及其防沙体系构成的受灾环境。前者是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形成的基础,而后者是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受灾的对象,但同时也对风沙危害形成过程和结果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塔里木沙漠公路沙漠段风沙危害形成环境分为4个等级、7种类型和5个区。总体上,重灾型风沙危害形成环境路段长占64.3%,中灾型风沙危害形成环境路段长占12.7%,轻灾型风沙危害形成环境路段长占23.0%。(2)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形成包括防沙体系外围流沙侵入和防沙体系内部遭受风蚀以及就地积沙。防沙体系外围巨大的输沙量和快速移动的沙丘是造成防沙体系遭受沙埋主要物质来源,地形地貌、防沙体系以及公路自身所构成的下垫面对近地面气流分异作用是造成防沙体系内部风蚀和积沙的动力。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具体表现为三种方式,即风蚀危害、风沙流滞留积沙危害、沙丘前移压埋危害。高大沙垄垄间以风沙流滞留积沙危害为主,而高大沙垄垄体或哑口以风蚀危害和沙丘前移压埋危害占优。(3)受风沙环境和防沙体系等因素影响,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发展迅速,并空间分布不均。在沙漠公路及其防沙体系在建成的2-4年之后,路肩路面积平均积沙频数为1.04次/km,固沙带受灾面积达43.9%,阻沙栅栏受灾长度占67.5%,重灾路段长度占39.6%。在随后的两年间,沙漠公路南线路肩路面积平均频数达5.01处/公里,公路上风侧固沙带受灾面积和阻沙栅栏受灾长度分别达到90.50%和89.29%。沙漠公路风沙危害的总体分布表现为北重南轻,五大地貌单元固沙带平均受灾面积由北至南依次为73.1%、58.2%、44.5%、35.4%和36.6%,相应的阻沙栅栏平均受灾长度分别为83.7%、88.4%、72.4%、72.8%和40.3%;风沙危害在不同地貌部位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固沙带平均受灾面积以垄体或娅口最大,达到57.57%,垄体向垄间的过渡区次之,为52.10%,而垄间最小,为37.67%,阻沙栅栏在三个地貌部位平均受害长度依次为79.5%、71.8%和64.6%。(4)以风沙环境受灾程度值和防沙体系致灾能力计算而得沙漠公路防沙体系防沙效益指数客观地反映了沙漠公路防沙体系防沙效益的差异性。通过计算和标准确定,沙漠公路防沙体系中具有良好防沙效益路段长占31.9%,中等占56.7%,未而达到设计要求的路段长仅占11.5%。针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沙体系存在问题,提出了不同地貌部位及地貌类型防沙体系优化结构布局的四种模式,即高大复合沙垄垄体或哑口路段“以固为主”的防沙体系结构布局模式、过渡区路段“阻固结合”的防沙体系布局模式、高大复合沙垄垄间稀疏沙丘(垄)路段“以阻为主、阻固结合”的防沙体系布局模式和高大复合沙垄垄间平沙地路段“阻、固、输结合”的防沙体系布局模式。(5)针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系统划分了沙漠公路沿线立地类型,确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因害设防、阻固结合的三大结构布局模式”、“以防沙为主、兼顾其它功能的植物种配置模式”、“依托沙漠公路地下水、相对均匀布井的供水方案”。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19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84]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雷加强. 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及其防治研究[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