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黄土高原西南缘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古植被、人文发展影响的研究
作者何勇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2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秦大河
关键词黄土高原 有机质 碳同位素 夏季风 古植被 新石器文化发展
其他题名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Paleovegetation and the Neolithic Culture Development at the Southeast Edge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中文摘要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变化有着非常敏感的反映,植物死亡后残体分解,部分进入到土壤中而保留下来,构成了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不同植物有机质的碳同位素是不同的,利用古土壤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变化来反映过去的气候特征以及恢复地表植被的状况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本文以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和兰州两地区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期间的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剖面古土壤中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地区的气候、植被以及古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如下:临夏源堡地区全新世的气候演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全新世气候以半温暖和半湿润为特征,针叶林和耐旱植物的出现表明当时的温度和降水比末次冰期增加了许多,但还未达到全新世时期的最大;中全新世是整个全新世期间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阔叶林及亚热带植物的出现表明了当时气候非常温暖湿润,但是中全新世晚期气候逐渐向干旱化发展;晚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的气候一直是继承晚中全新世以来的变化特征,气候持续干旱。兰州九州台和临夏源堡末次间冰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δ13C的增大代表了夏季风的增强,其是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风增强的良好指示。对临夏源堡末次间冰期剖面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在末次间冰期期间一共经历了五次夏季风的增强事件,兰州九州台剖面的研究则表明该地区经历了三次夏季风的增强事件。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末次间冰期51古土壤层数研究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自东向西,51古土壤层数逐渐增加,在黄土高原的西界,有五个古土壤层,在东部,只有一个古土壤层。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各地黄土一古土壤沉积速率的不同以及沉积后期的古土壤作用造成的结果。黄土高原地区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困3C与地表植被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西安、临夏与兰州附近剖面的研究结果,黄土高原自东向西,全新世和末次间冰期古土壤有机质剐℃都是增大的,植被类型由森林草原向草原过渡。末次间冰期期间气候温暖湿润,黄土高原的中、东部地区主要发育了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或森林草原植被,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主要发育的是以针叶林为主森林草原植被;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发生较大变化,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植被或森林草原植被,植被中还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含有少量亚热带种属;现代黄土高原的植被主要还是继承了全新世以来的植被状况,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黄土高原的植被产生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临夏源堡全新世气候演化特征与甘、青地区史前人类文化发展的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演化对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全新世以来,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甘、青地区出现了以径渭流域为分布中心的大地湾文化和以河徨流域为分布中心的马家窑文化,这两种文化都以彩陶的出现和繁盛为代表,体现了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全新世晚期,随着气候持续午旱,以彩陶为代表的以上两种文化逐渐走向衰退,而以畜牧业为主的齐家文化出现,表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又有了新的适应。全新世气候演化与史前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还非常弱。甘、青两地区大地湾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乃至衰退都受到了气候环境变化的制约和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时文化得以发展,而寒冷时文化多中断,或者文化类型发生变化,此外,特别优越的环境条件阶段也是文化大规模扩散、传播阶段。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10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43]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何勇. 黄土高原西南缘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古植被、人文发展影响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