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地下水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作者赵玮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8-04-3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张铜会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 地下水埋深 水化学特征 时空变异 驱动因子
其他题名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depth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in the typical zone of Horqin Sand Land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在地表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区域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位高低和水质好坏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地表景观要素的变化。科尔沁沙地过去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地表水体萎缩、河流断流、湖泊消失,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为特征的水资源的明显变化,导致了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半干旱沙漠化地区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异特征,再结合2007年地下水水化学性质数据分析,初步探明了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从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降水、蒸发、耕地和人口等角度初步探讨了该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 1、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时间尺度上,研究区域地下水埋深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教来河沿岸变化最为明显,年际最大水位差达2.11 m,变化幅度为13.6 %-51.4 %;年内最高地下水位出现在3、4月份,最低水位在8、9月份;空间分布上,沿河流方向,老哈河沿岸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部地带和教来河沿岸均自西南-东北地下水埋深减小。以教来河沿岸地下水埋深最大,平均为6.15 m;垂直河流方向,自老哈河沿岸-中部地带-教来河沿岸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下凹抛物线趋势。 2、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的2001-2006年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结构和变异特征为:研究区近6年来的地下水埋深的相关域分别为:24.35km、24.96km、23.1 km、22.33 km、24.65 km和22.37 km;地下水埋深随机变异较小,空间变异主要由地形、气候、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等中尺度或大尺度的因素所引起。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异明显,老哈河和教来河中间的巨大流动沙带0.5-2 m地下水埋深面积在逐渐减小,而4-6m地下水埋深面积则显著增加。 3、研究区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型和HCO3-SO4-Cl-Ca-Mg 型为主,依景观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变化。地下水野外测定参数空间变异程度依次为:pH<DO<TDS<EC(pH:pH值;DO:溶解氧浓度;TDS:总溶解固体;EC:电导率),pH值为弱变异,其它均为中等强度变异。对 NO3- 离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域人类活动尚未造成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 4、研究区域地下水埋深与诸多生态环境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年际地下水埋深变化量△h与降雨量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r=-0.78),而水面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则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0.92);对以上两个因子与地下水埋深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方程如下:△h= -0.237-0.802P+0.354E(△h为当年与前一年地下水埋深的差值(m); P为当年降雨量(m);E为当年水面蒸发量(m))回归系数达到0.80。土地利用方式中,水浇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地下水埋深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城镇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干扰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地下水埋深变化,局部出现地下漏斗。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7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774]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玮. 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地下水时空变异及其驱动因子分析[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