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黑河中游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特征研究
作者陈宏彬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7-05-28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苏培玺
关键词沙拐枣 种群 分布格局 生物量 多样性 重要值 绿洲-荒漠过渡带 黑河
其他题名Study on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onum mongolicum Population in Oasis-Desert Ecotone in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绿洲-荒漠过渡带受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的双重影响,其植被稳定和环境良性发展对绿洲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调查表明,在黑河中游临泽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优势种群,在过渡带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2006年设置了两条样带,于5月份到10月份,对种群的密度、幅度、重要值、生物量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了沙拐枣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种群动态、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等,结论如下: (1)距离绿洲较近处沙拐枣种群密度较高,远离绿洲的种群密度较低。 (2)从年龄结构来看,在缓平沙坡样带上距离绿洲较近处有高大成龄沙拐枣,而距绿洲越远地上部分越小,虽然根系年龄可能很高,但地上部分生物量很小,植株明显弱小。在过渡带中部中龄沙拐枣个体占绝大多数,种群处于稳定阶段。 不同地形下比较,流动沙丘上只有零星的中龄个体,而且处于退化状态;从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到缓平沙坡上,种群呈现从发生到稳定的状态;在较高丘间低地中,种群发生了断代现象,开始衰退。 (3)应用全根法研究得出,沙拐枣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值>1的个体占总数的79.3%,平均比值为1.5。 通过研究沙拐枣的生物量与植株的基径、高度、幅度、植冠投影面积等参数的相关关系,发现沙拐枣的生物量与植冠投影面积和高度之积的线性关系最好(r=0.932, p<0.0001),其方程为:y=0.0008ab(y表示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和,单位:克;a表示植冠投影面积,单位:平方厘米;b表示株高,单位:厘米)。 在缓平沙坡上,沙拐枣种群的生物量从绿洲边缘到荒漠整体呈下降趋势;在不同地形下,沙拐枣种群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缓平沙坡→丘间低地的生物量曲线呈“M”型,其中在固定沙丘和较高丘间低地上,生物量较高,而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缓平沙坡和较低丘间低地上生物量较低。 (4)在不同地形上,沙拐枣种群呈集群格局,主要分布在缓平沙坡和丘间低地,在半固定沙丘、流沙低坡也有分布。同一地形,缓平沙坡上,在绿洲边缘和过渡带中部水分条件较好处呈集群分布,在其它样地呈随机分布;在半固定沙丘和流沙低坡上呈随机分布。分布格局动态观测表明,种群分布格局有从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随机分布向均匀分布演变的趋势。 (5)在缓平沙坡上,群落物种多样性从绿洲边缘到荒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地形下,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缓平沙坡→丘间低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整体呈上升趋势。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6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676]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宏彬. 黑河中游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特征研究[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