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220ka BP来萨拉乌苏河流域气候变化
作者李明启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6-05-17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靳鹤龄
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 嘀哨沟湾剖面 气候变化 沙漠演化 全球变化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中文摘要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沙漠/黄土过渡带,其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景观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萨拉乌苏河中部流域的滴哨沟湾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气候-环境变化替代指标的研究,重建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及毛乌素沙地的演化历史。 1.萨拉乌苏河地层沉积特征及时代 沉积构造和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中更新统上部的冲洪积层含较多砾石,粉砂和极细砂含量占优势,但也含有粘土,是典型的混杂堆积,底部细砂含量很高,粘土和粉砂减少。中更新统上部河流相/风成相互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夹有中砂、极细砂,风成斜层理和流水相水平层理共存。萨拉乌苏组是湖相沉积和河流相沉积,以湖相沉积为主,粉砂占绝对优势,并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极细砂,细砂含量很少,缺失中砂。城川组主要为风成砂沉积含少量湖沼相沉积,以细砂为主,风成斜层理发育。全新统由河流相、湖相和风成相地层组成,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并含有较多的粘土和少量的极细砂,细砂、中砂含量极少。 根据测年结果、区域地层对比,利用沉积速率和Kukla磁化率年代推算公式确定各沉积单元的时代:中更新统上部冲洪积层为220~195ka BP;中更新统上部河流相/风成相互层为195~145ka BP;上更新统下部萨拉乌苏组为145~75ka BP;上更新统上部城川组为75~11ka BP;全新统为11ka BP以来。 2.萨拉乌苏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萨拉乌苏河流域沉积物的粒度和化学元素等气候变化代用指标显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更新世晚期温暖阶段(220~195ka BP):夏季风较强,冬季风较弱,气候温暖湿润。中更新世晚期寒冷阶段(195~145ka BP):夏季风相对减弱,冬季风相对增强,气候变得干冷,但其期间气候又有干湿 I 摘 要 冷暖波动变化。晚更新世早期(145~75ka BP):夏季风较强,冬季风较弱,气候温暖湿润。其间气候波动变化频繁。晚更新世晚期(75~11ka BP):夏季风较弱,冬季风强盛,气候以干冷为主。但其间气候波动变化频繁。全新世(11 ka BP以来):夏季风逐渐增强,冬季风逐渐减弱,气候渐变暖湿。 并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冰心、黄土、东亚冬季风、夏季风等变化的对比,萨拉乌苏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萨拉乌苏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毛乌素沙地演化过程 通过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毛乌素沙地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更新世晚期温暖阶段(220~195 ka BP)沙地固定缩小。中更新世晚期寒冷阶段(195~145 ka BP)沙地活化扩大,但期间有正逆演化过程,在178~162 ka BP 和158~152 ka BP,沙地缩小固定。晚更新世早期(145~75 ka BP)沙地固定缩小,但期间有多个正逆演化过程。晚更新世晚期(75~11 ka BP)沙地活化扩大,其间也有正逆演化过程,尤其是23~18 ka BP沙地缩小固定。全新世(11 ka BP以来)沙地固定缩小。 4.气候变化和沙地演化机制 太阳辐射、地球轨道三要素及影响东亚的季风环流是控制萨拉乌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毛乌素沙地演化的主要因素。在间冰期时,夏季风较强,区域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湖泊扩大,湖面上升,海岸线向大陆推进,全球冰量减少,毛乌素沙地固定缩小;在冰期时,冬季风加强,区域降水量减少,海平面下降,湖泊缩小,全球冰量增加,毛乌素沙地活化扩大。然而,在人类出现以后,人类活动对该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9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579]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明启. 220ka BP来萨拉乌苏河流域气候变化[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