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研究生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藏北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地表能量研究
作者李茂善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6-11-08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马耀明
关键词藏北高原 大气边界层 近地层能量 数值模拟
学位专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中文摘要青藏高原地区的陆气相互作用因其在区域上和全球尺度上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能量和水循环的影响而显得非常重要,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亚洲季风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中能量和水分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计划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期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都将亚洲季风系统作为其主要内容来研究。 本论文首先利用CAMP-Tibet的野外观测数据, 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近地层湍流特征和能量交换。然后利用耦合了NCAR LSM陆面过程的中尺度模式MM5V3.7对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能量和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从区域尺度上分析地表能量分布,并与CAMP-Tibet之2002年IOP期间的单站实测资料做比较,以期从微尺度到区域尺度上加深对藏北高原地表能量和大气边界层结构的认识。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藏北那曲地区干季的边界层高度明显高于雨季时的边界层高度。藏北那曲地区归一化三维风速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都满足1/3定律,归一化温度和湿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在不稳定条件下满足-1/3定律。用涡旋相关法和通量-归一化方差法计算的感热通量相差不到3%;通量归一化方差法计算的潜热通量大于涡旋相关法计算值。干、湿期通量日变化明显,干期感热通量占主导,湿期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中尺度模式MM5V3.7能较好的模拟该地区山谷风环流。在区域尺度上,模拟的地表通量与再分析资料得到的结果比较吻合,雨季时藏北、藏东地区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而高原西部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模拟的感热通量与单站实测值一致,潜热通量的模拟值和单站实测值有一定差别。模拟的位温、比湿廓线与单站实测的位温、比湿廓线比较吻合。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14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571]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茂善. 藏北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地表能量研究[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