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学生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InSAR的基本原理及初步应用
作者李毅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7-0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授予地点武汉
导师柳林涛
关键词雷达干涉测量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相位解缠 数字高程模型 形变监
学位专业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中文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_InSAR)是二十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空间遥感方式,合成孔径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以及对地面和植被有一定穿透能力等突出的优点,不仅是传统空间遥感和摄影测量方法的有效补充,而且开拓了全新的观测方式和应用领域。InSAR 技术不仅能应用于测绘学如地形测绘、DEM 生成,还能应用于专题制图如农业、林业制图,D_InSAR技术更可用于监测cm 级或更微小的地球表面形变,以揭示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如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大气变化、冰川漂移、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 本文主要对干涉测量与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分析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和算法,建立一个基础的干涉测量数据处理平台以及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利用InSAR 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_InSAR 技术获取地表形变图。具体的研究内容有:InSAR 测高原理及D_InSAR 基本原理的探讨;SAR 单视复数影像(Single Look Complex,SLC)基本格式分析;基于开放源代码DORIS 软件,构建干涉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和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平台;相位解缠方法的分类比较;人工角反射器和永久散射体方法的介绍;DEM 建模和差分干涉测量获取地震形变等。 利用构建的数据处理平台,对ENVISAT 卫星提供的真实SAR 数据进行处理,干涉获取四川崇州市地区的DEM 与实际地形一致,可见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可有效提取地面数字高程模型;差分干涉获得的Bam 地区地震的形变干涉条纹与国际上其他著名研究机构公开发表的结果相一致,监测到的地震形变场具有很高的精度,说明了差分干涉测量在监测地震形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公开日期2013-02-2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whigg.ac.cn//handle/342008/3708]  
专题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学生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毅. InSAR的基本原理及初步应用[D]. 武汉.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