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红铜纹铸镶法的研究
贾云福 ; 胡才彬 ; 华觉明
刊名江汉考古
1981
期号s1页码:57-66
中文摘要商周以来青铜器物常饰有华丽生动的花纹,这些意匠奇妙的纹饰表现了该时代的工艺美术特征,也表现了人们的观念形态,因而具有重要价值,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这种传统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虽占有重要地位,盛行一时,但在史籍中却找不到具体的技术记述。过去,一般认为这类纹饰是红铜锤成薄片或长条,然后压入预铸的纹槽中而形成的。本文从纹饰的表面状态,宏观及微观孔洞的形状和排列,晶形的特征及模拟实验的立证,可以断定,青铜器上的红铜纹饰是以铸造的方法形成的。对所取之古代红铜的相结构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从微量元素的含量,共晶体结构的特征,初步认为此红铜的组成是晶体为α固溶体,灰色呈网状分布灰点为(Cu—Bi)共晶体中之Bi。此外曾有Cu2O 夹杂及“孤岛”状缩松。本文最后部分对如何实现铸造纹饰的工艺进行了复原试验并提出了看法。1978年湖北随县擂墩墩发掘了战国早期着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根据随葬的楚惠王五十六年所铸缚钟,可以断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38年或稍后一些。墓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为学术界研究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总重达十吨的青铜器件(1)。数量之多,体形之大,有力地证明了战国早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巨大生产能力;复杂的器形、繁美的纹饰,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术水平。本文将对此墓中青铜器红铜花纹的铸镶进行探讨。
学科主题冶金史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4-22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3287]  
专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_科学技术史_中国古代科技史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贾云福,胡才彬,华觉明. 曾侯乙红铜纹铸镶法的研究[J]. 江汉考古,1981(s1):57-66.
APA 贾云福,胡才彬,&华觉明.(1981).曾侯乙红铜纹铸镶法的研究.江汉考古(s1),57-66.
MLA 贾云福,et al."曾侯乙红铜纹铸镶法的研究".江汉考古 .s1(1981):57-6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