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 研究生论文  > 学位论文
题名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运聚成藏机制研究
作者于文修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段毅
关键词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三叠系 塔河油田 石炭系原油
学位专业地球化学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常规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指标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奥陶系原油与塔河油田、轮南、塔中、草湖、库车地区的烃源岩进行了对比。应用原油物性、饱和烃和芳烃的成熟度参数以及芳烃化合物参数探讨了塔河油田的油气运移方向;通过地层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了塔河油田的油气输导体系;明确了塔河油田三叠系与石炭西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成藏温度,确定了油气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的成藏条件,确定了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油藏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规律。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通过对物理性质以及族组成特征,对油田三叠系、石炭系原油进行组群划分。利用长链烷烃、环萜烷和甾烷生标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原油母质可能为菌藻类,烃原岩沉积环境为海相还原环境,成熟度为成熟-过成熟原油,并遭受了较严重生物降解作用。 2、对塔河地区及周边的不同层位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有效的油源对比指标。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分析,表明寒武系和奥陶系烃源岩都对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油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分析了原油密度、粘度和含蜡量等物性参数,阐明其可以作为油气运移路径的示踪指标;系统地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原油饱和烃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对适合油气运移研究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进行筛选,认为Ts/(Ts+Tm)、三环萜烷/17α(H)-藿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指标可以作为本区三叠系、石炭系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对原油中芳烃化合物进行了筛选,选取了4-/1-甲基苯并噻吩、4,6/2,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和MPI2作为三叠系、石炭系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 4、应用各种油气运移示踪指标,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油气充注方向和运移路径,阐明了塔河油田三叠系油气从南向北和从北向南两个主要运移方向,充注点位于油田东北部北4区、6区附近,以及1区、2区南部。同时阐明了石炭系原油从北东向南西和从南西到北东两个运移方向,充注点大约分别在油田3区北部和油田西南部8区附近。5、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断裂-裂缝输导体系、不整合-风化壳输导体系和连通砂体输导体系是三叠系、石炭系成藏的三个主要输导体系;三叠系油藏最主要的一次成藏期为喜山晚期,石炭系油藏成藏时期从海西晚期-喜山期;成藏初次运移动力为剩余压力、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生成作用产生的异常压力,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为浮力和水动力。 6、总结了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油藏成藏模式:三叠系成藏油气在喜马拉雅期前,主要是沿连通三叠系储层和其下伏油气藏的深大断裂运移至三叠系, 由南往北运移至三叠系各圈闭中;喜马拉雅期后, 随着构造面貌的反转, 后期油气和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原油由北往南运移至三叠系各圈闭中成藏。石炭系成藏油气从海西晚期开始,在不整合面抬升的地段,以及因沉积缺失巴楚组以及卡拉沙依组下部泥岩的地段沿不整合面横向运移,或者沿中小规模断层向上穿层运移到卡拉沙依泥岩段中的薄砂层中,或者沿断层向上发生穿层运移,充注到上部砂体中,形成塔河油区石炭系油气藏。
公开日期2013-01-1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ig.ac.cn/handle/132962/1951]  
专题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_研究生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于文修. 塔河油田三叠系、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运聚成藏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