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大鼠前扣带皮层内去抑制的初步探索:痛情绪调控的可能机制
作者王华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6-06-07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授予地点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导师赵志奇
关键词去抑制 前扣带皮层 痛情绪 多巴胺
学位专业神经生物学
中文摘要去抑制(disinhibition)可使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参与学习记忆、药物成瘾、慢性痛等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去抑制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疼痛包括感觉分辨和情绪体验两种成分,痛情绪给病人带来无尽的情感折磨。大量研究提示前扣带皮层(ACC)在痛情绪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多着眼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系统,而有关ACC内去抑制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 本研究采用脑薄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合动物行为学方法对ACC内去抑制的功能及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首次观察到去除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ACC内的多突触兴奋性传递。正常外液灌流时,电刺激ACC脑片第II/III层,可在第五层锥体细胞上引起潜伏期短且恒定的单突触反应,称之为“早反应”。在灌流液中加入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去除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四分钟后同样的刺激可引起潜伏期较长且不恒定的“晚反应”,继续灌流bicuculline,“晚反应” 还会进一步增大。高浓度二价阳离子(4.2 Mg2+,7.0 Ca2+)的外液可阻断“晚反应”,并且“晚反应”不能跟随较高频率的刺激,说明“晚反应”为多突触传递。GABAB受体拮抗剂saclofen和甘氨酸受体拮抗剂strychnine均不能引起与bicuculline相似的效应。药理学分析显示,“早反应”和“晚反应”均可被谷氨酸受体拮抗剂DNQX和AP-V所阻断,表明去除ACC内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可大大增强ACC内的兴奋性突触传递。 2.为进一步分析GABA去抑制在痛情绪调制中的作用,采用动物行为学方法,在大鼠福尔马林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F-CPA)模型上,观察ACC内微量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muscimol对痛情绪反应的影响。对照组动物训练后对福尔马林匹配室产生明显回避,回避分数为191±44s(n=8)。福尔马林训练前,在ACC内微量注射muscimol可阻断F-CPA的形成,回避分数为-4±25s(n=8);但muscimol对福尔马林引起的急性痛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这提示ACC内GABA能去抑制可能参与痛厌恶情绪的诱导。 3.首次观察到多巴胺通过D2受体和突触后机制抑制ACC第V层锥体细胞上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DNQX和AP-V阻断兴奋性传递后,在ACC脑片第II/III层给予刺激可在第V层锥体神经元上记录到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此IPSC可被bicuculline阻断。灌流给予多巴胺可抑制IPSC幅度至对照水平的70.7±7.1%(n=14)。D2受体激动剂quinpirole也可抑制IPSC ,而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IPSC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多巴胺对IPSC的抑制作用可被D2受体拮抗剂eticlopride所阻断,而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则不能翻转多巴胺对IPSC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显示多巴胺通过的D2受体抑制IPSC。此外,多巴胺可抑制局部给予GABA诱导的电流,而多巴胺对配对刺激引起反应的比率没有影响,这提示多巴胺通过突触后机制抑制IPSC。 综合以上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ACC内GABA能去抑制可增强ACC内的多突触兴奋性传递,并可能参与痛相关情绪的形成,多巴胺通过D2受体和突触后机制抑制ACC第V层锥体神经元的IPSC可能为ACC内去抑制机制之一。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1-05
页码8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sibs.ac.cn/handle/331001/2362]  
专题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_神经所(总)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华. 大鼠前扣带皮层内去抑制的初步探索:痛情绪调控的可能机制[D].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