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双季稻
曾雄生
刊名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2-07
卷号21期号:3页码:255-268
关键词宋代 双季稻 早稻 晚稻 间作稻 占城稻
中文摘要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学科主题农学史
资助信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999- 2 0 0 1年导向课题“宋代稻作史研究”之一部分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7-20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1093]  
专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_科学技术史_中国古代科技史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曾雄生. 宋代的双季稻[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3):255-268.
APA 曾雄生.(2002).宋代的双季稻.自然科学史研究,21(3),255-268.
MLA 曾雄生."宋代的双季稻".自然科学史研究 21.3(2002):255-26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