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金属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题名腐蚀金属电极过程与其界面微观状态关系研究
作者李瑛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1998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导师曹楚南
关键词金属电极 金属腐蚀腐蚀 显而微观 扫描隧道 硫酸介质
中文摘要本项研究工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结合其它谱学测量技术和物理检测方法,就五种体系开展研究工作获得了以下结果:一、利用描隧道显微镜观察了非晶合金的三维原子排布,提出非晶合金结构构符合Bernal模型。非晶合金的短程序为Bernal多面体,几何尺度在2纳米左右。Bernal多面体无序密堆构成非晶合金。非晶合金在大气中以Bernal多面体为基本单位参与腐蚀反应。非晶合金腐蚀前后界而具有分形特征,且分维数相同。二、原位观察非晶合金在硫酸介质中的腐蚀过程,发现不同阶段材料的腐 决定因素不同:腐蚀初期受制于材料表面加工因素,后期受制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上的均匀腐蚀开工在微观上表现为电极任意部位阴、阳极反应,导致了腐蚀过程的宏观均匀表现。纳米尺度原位观察发现,非晶合金在酸性介质中溶解仍是以Bernal多面体为基本单位参与腐蚀反应。三、在微观尺度观察腐蚀界面形貌特征,发现pH=11的1N NaCl 水溶液中,金属镁表面形成块状氧化物,但微观尺度上氧化膜厚度不均,阳极化后块状氧化物尺度变小,保护作用降低,镁金属溶解出现负差数效应。金属镁 1N Na_2SO_4和1N NaCl两种介质中都产生负差数效应,但氧化膜结构不同,负差数效应强弱有别。四、利用物理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技术,分析不同浓度时有机胺在硫酸介质中的存在状态,找出了有机胺缓蚀剂出现临界浓度的原因:当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后,有机胺分子间发生缔合反应束。实验中首次观测到了有机胺分子的胶束结构,提出了胶束缔合过程模型。五、在原子水平上观察了AMT在青铜表面形成的保护膜的微观结构,观测到了保护膜中的AMT分子形貌, 结合光谱分析结果, 提出了保护膜是以缓蚀剂分子与腐蚀后的铜离子以四面体结构形成有机聚合络合物膜后反沉积在材料表面起到保护作用。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4-10
页码10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17643]  
专题金属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瑛. 腐蚀金属电极过程与其界面微观状态关系研究[D]. 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9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