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高东升,陈润芬,黄定九,李文新,倪幼方
刊名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3-12-25
期号06
中文摘要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 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 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公开日期2012-04-27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sinap.ac.cn/handle/331007/7994]  
专题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_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4-2010年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东升,陈润芬,黄定九,李文新,倪幼方.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J].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06).
APA 高东升,陈润芬,黄定九,李文新,倪幼方.(2003).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中华核医学杂志(06).
MLA 高东升,陈润芬,黄定九,李文新,倪幼方."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中华核医学杂志 .06(200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