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多尺度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童抗抗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1-05-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马克明
关键词能源消耗 energy consumption 碳排放 CO2 emission 三次产业 three industries 城市 urban 个人通勤 individual commuting
其他题名Assessment methods on carbon emiss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different scale in China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能源消耗排放出大量CO2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减少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家、城市、个人三个层次探讨了能源消耗的碳减排途径。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GDP对碳排放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基于2005年至2007年30个省市区的产业产值和三次产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总碳排放量(简述为碳排放量)数据,研究碳排放量与产业产值的相关关系表明,总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碳排放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的线性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00。第一产业产值与碳排放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线性相关系数不超过0.600。以第二、三名义产业产值为自变量进行方程拟合可很好地计算碳排放量。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物资消耗体和温室气体排放体。基于投入产出法,研究北京市2007年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北京市2007年CO2排放量为3514.40万吨,其中工业部门仍然是北京市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排放量占总量的98.96%。不同最终使用部门中,政府部门的碳排放量超过总量的15%,高于城镇消费和农村消费之和;调出和出口部门的碳排放量超过总量的40%,所占比例最大。贸易中,隐含在调出和出口中碳排放量是隐含在调入和进口中的十倍以上。北京市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略优于全国水平。对碳排放增量的驱动因子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带来的碳排放量增量占总增量的54.4%,而由排放强度带来的增量占总增量的33.7%。不同终端消费中,资本形成的增量效应最大,占增量的33.7%。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效应仅次于资本形成过程,占总增量的32.9%。政府部门的增量仍然大于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量。降低北京市能源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进一步从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科技减排的作用、提高不同产业的能源利用率等方面采取措施。
城市扩张过程使得来自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增加,研究如何降低来自交通部门碳排放量已经刻不容缓。基于问卷调查探讨居住-就业距离变化对通勤碳排放量影响的情景分析表明,居住-就业距离缩短21.3%时,交通碳排量减小28.2%,费用节省21.2%;居住-就业距离缩短56.3%时,碳排放量减小53.1%,费用节省34.6%。通过比较不同情景中碳排放量减少和费用节省情况发现,城市扩张过程中控制居住-就业距离在适宜公交出行的距离内为最佳;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应该力求实现功能多元化的扩张格局,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应为低碳出行提供最大便利;紧凑型城市发展有助于减少交通需求从而降低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同时,在通勤距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一个单位部分员工的通勤方式,交通碳排放量和费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在优化情景中,交通碳排放量减少68.8%,费用节省59.4%;恶化情景中,碳排放量增加46.4%,费用增加84.9%。通过环境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人们选择低碳或零排放交通出行方式对碳减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系统生态学
公开日期2011-08-2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749]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童抗抗. 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多尺度评价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