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作者刘辉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6-12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授予地点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导师解晶莹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LiFePO4/C复合材料 导电网络 纳米 溶胶-凝胶法
其他题名Study of Lithium Iron Phosphate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学位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中文摘要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安全价、长寿命、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因而成为目前电池界竞相开发与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合成高性能的LiFePO4/C复合材料作为研究目标,比较系统地从材料合成及改性方法、导电网络构建、结构特征、电化学性能及结构-性能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考察了不同比表面积碳源对碳热还原过程制备LiFePO4/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比表面积的碳导电剂前驱物对LiFePO4高温固相反应过程中的晶粒长大活化能进行了计算,探讨了比表面积差异对LiFePO4晶粒大小的影响。研究表明,较大比表面积的碳导电添加剂能够明显抑制LiFePO4晶粒的长大,所得产品粒径较小,电化学性能变好。 基于LiFePO4 材料“纳米-微米”化的结构设计思路,以乙二醇甲醚和水为溶剂,采用新的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具有纳米碳导电网络分布的LiFePO4/C复合材料。利用XRD、FE-SEM、EDS、HR-TEM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分析。所得材料一次粒子为纳米晶LiFePO4,二次粒子为微米级的纳米团簇体。蔗糖分解产生的碳原位包覆在LiFePO4晶粒表面,形成薄碳膜,厚度在5~8nm之间,晶粒与晶粒之间通过碳膜相互连接,使二次粒子内部形成导电网络。不同含碳量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LiFePO4表面薄碳膜为多孔结构,Li+迁移阻力较小。通过改变二次造粒的条件可以对材料的粒径进行调控,从而优化其振实密度。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10C倍率下充放电首次容量为108 mAh•g-1,电位平台3.15 V左右,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5.4%。 论文提出了在LiFePO4正极材料中构建复合导电网络的材料制备思路,并通过凝胶前驱体辅助碳热还原法制备得到新型LiFePO4/C+Fe2P复合材料。分别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和碳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Fe2P在LiFePO4中所占比例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较大影响。较低的热处理温度(700℃),碳过量3 wt. %,Fe2P比例为3.8%时,材料能表现出最优的电化学性能。我们还详细考察了Fe2P的生成对复合材料充放电循环过程和高温(55℃)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不同电位下电极材料的XRD结果表明,Fe2P相在复合材料中结构稳定,不参与Li+脱嵌过程,为非电化学活性材料。相比常温,其高温循环稳定性较差。结合TGA、XRD和FE-SEM分析确定了较低热处理温度下Fe2P相的生成反应。 尖晶石型Li4Ti5O12是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热点研究材料,针对其电导率低、振实密度不高的问题,首次采用流变相法合成了具有窄粒径分布的Li4Ti5O12/C复合负极材料。复合负极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和倍率性能较纯相Li4Ti5O12材料有明显提高。将此负极材料与LiFePO4正极材料组装成电池,Li4Ti5O12/LiFePO4全电池较之MCMB/LiFePO4全电池具有较平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和无SEI膜生成。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3-06
页码140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sim.ac.cn/handle/331004/83428]  
专题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_微系统、冶金所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辉.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