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土壤水分作用深度与土壤呼吸影响因素
作者高 宇
答辩日期2013-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樊军
英文摘要

为评估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土壤水分作用深度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季
节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2009-2012 年植物生长季节,选
取六道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以上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裸地、
农地、撂荒地、人工草(灌)地(苜蓿地、柠条地、沙打旺地)、当地典型草地(荒
草地、长芒草地)在平水年及干旱年,土壤水分均表现为负平衡;丰水年部分样地土
壤水分得到补充。平水年以及干旱年(2010~2011 年)对植物耗水深度进行为柠条地
(160~260cm)>撂荒地(140~260cm)>沙打旺地(120~260cm)>苜蓿地(120~160cm)
≈长芒草地(120~160cm)≈荒草地(160cm)>农地(140cm)>裸地(120cm),
降水补充深度为农地(140cm)>裸地(120cm)>撂荒地(100cm)>荒草地(90cm)
>长芒草地(70~140cm)>沙打旺地(70~120cm)>苜蓿地(70~90cm)>柠条地
(70cm)。土壤水分消耗深度普遍大于补偿深度,土壤储水长期处于负补偿的状态。
丰水年(2012 年)裸地、苜蓿地、荒草地与沙打旺地土壤水分并未显示出明显负平
衡过程,但柠条地耗水深度依然达到260cm,其他样地依次为撂荒地>农地>长芒草
地;降水入渗深度排序:农地(260cm)>裸地(220cm)>撂荒地(180cm)=柠
条地(180cm)>荒草地(160cm)=苜蓿地(160cm)>长芒草地(120cm)>沙打
旺地(60cm)。各样地2010~2012 年地上干生物量平均值排序:柠条地(464 g•m-2)
>撂荒地(377 g•m-2)>苜蓿地(357 g•m-2)>沙打旺地(314 g•m-2)>荒草地(214
g•m-2)≈长芒草地(213 g•m-2)>农地(41 g•m-2)。除撂荒地外,高生物产量的人
工草(灌)耗水量高,耗水深度也深,因此在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
不同植被类型的年度水分交换深度,采取措施降低消耗深度,增加入渗深度。
同时,应用红外气体分析法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结合土壤水、热与养分
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会显著改变土壤呼吸强度,该区典型
农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为1.06~1.39μmol•m-2•s-1,农地转变为裸地的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为原来的42~63%,尤其在植物生长旺季的7、8、9 三个月下降明显;农地
弃耕后建设人工草(灌)地使土壤呼吸提高了109~200%,农田撂荒样地土壤呼吸速
率约为农地的79~179%,农地略高于长芒草地和荒草地。该区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
主导因子为土壤温度,尤其与10cm 土层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
含水量之间拟合优度较差;但土壤温度与含水量双因子指数模型Rs=a•ebT•θc 对该地
区土壤呼吸速率的拟合均优于相应的单因子模型。10cm 土层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系数(Q10 值)排序为:无植被生长样地(裸地,2.09)>农地(农地、坡地农地,2.07~
1.69)>撂荒地(坡地撂荒地、撂荒地、梯田撂荒地,1.71~1.53)>草(灌)地(柠
条地、苜蓿地、长芒草地、坡地苜蓿地、荒草地,1.51~1.42),可见随着未来气温的
升高,在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整体有可能增加的背景下,退耕还林(草)会降低土壤呼
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且Q10 值随土壤含水量降低而降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受到土壤温度、
水分、养分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含水量;消耗和补充深度;土壤呼吸;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47]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 宇. 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土壤水分作用深度与土壤呼吸影响因素[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