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陕西省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赵萌捷
答辩日期2013-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云明
关键词陕西省 人工油松林 含碳率 碳密度 影响因素
英文摘要

论文以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等三个气候区的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数据,分析了群落内乔木、灌木、草本、枯落物的含碳率随林龄变化特征,综合分析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枯落物层的碳密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了油松乔木的碳密度增长方程和群落碳密度增长方程;探讨了乔木碳密度与自然因子及林分因子间的关系。取得主要结论如下:
(1)陕西人工油松林乔木层含碳率最大值均出现在近熟林阶段,各组分含碳率均表现为树枝、树叶较大,树干、树皮及树根相对较小。随林龄增大乔木各组分碳密度显著增加,树干为乔木碳密度的主要组分,其占乔木层碳密度比例随林龄增加逐渐增大,至近熟林阶段可达到50%左右。
(2)油松林下灌木层各组分含碳率均表现为枝>叶>根,陕北、关中、陕南灌木各组分含碳率分别为39.62%~47.83%、40.09%~46.37%、40.13%~46.10%;陕北、关中地区灌木层各组分碳密度随林龄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陕南地区幼龄林至中龄林随林龄增大而增加,中龄林至近熟林相对稳定。灌木层碳密度平均值为根>枝>叶,灌木根占灌木层碳密度的50%以上。
(3)油松林下草本层含碳率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陕北、关中、陕南地区草本组分含碳率分别为35.85%~48.00%、20.23%~46.11%、24.52%~42.26%。草本层碳密度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关中地区为地上部分(54.53%)>地下部分(45.47%)。
(4)油松林下枯落物层含碳率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明显,陕北、关中、陕南地区枯落物层碳密度分别为24.31%~46.54%、39.96%~44.71%、39.97%~42.25%。枯落物碳密度陕北地区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幼龄林至成熟林期间碳密度增长速率为0.18t/hm²·a,关中地区中龄林至近熟林期间由1.64±0.37 t/hm²增长为5.58±1.73t/hm²,进入成熟林后又减少为3.43±0.31 t/hm²,陕南地区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幼龄、中龄、近熟林碳密度分别为0.43±0.14 t/hm²、1.38±0.52t/hm²
及7.87±0.93t/hm²。
(5)陕北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由幼龄至成熟林4 个龄段呈逐渐增大
趋势,其规律符合线性增长方程( R²=0.961 , P <
0.001),关中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由中龄至成熟林3 个龄段变化趋势符
合二次曲线增长方程为(R²=0.905,P<0.001),
陕南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变化趋势由幼龄至近熟林3 个林龄段符合线性
增长方程(R²=0.925,P<0.001)。群落碳密度中乔
木层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进入近熟林后,可达到群落碳密度的90%左右。
(6)陕西省人工油松林群落乔木层碳密度受自然因子与林分因子的双重影
响,不同生长阶段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幼龄林阶段乔木碳密度影响因子敏感度表
现为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0.932)>年光照时数(0.888)>丰富度(0.952)
> Simpson 多样性指数(0.790)>年平均降雨量(-0.888)≥大于10°积温(-0.888);
但在中龄林阶段对自然因子及林分因子变化均不敏感;在近熟林阶段对影响因子
的敏感度表现为与坡度(-0.644)>乔木密度(0.207);在成熟林阶段,乔木层
碳密度对其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表现为年光照时数(0.947)≥大于10°积温(0.947)
>乔木密度(0.790)>年平均降雨量(-0.947)。
关键词:陕西省;人工油松林;含碳率;碳密度;影响因素
y  1.9675x  8.2776
2 y=-0.0322x  3.6949x 31.4636
y=2.7471x  25.1264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46]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萌捷. 陕西省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