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桂西北喀斯特山区碎石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的试验研究
作者党宏宇
答辩日期2012-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邵明安
关键词喀斯特 土石混合介质隔层 碎石 土壤水分入渗 盘式入渗
英文摘要

桂西北白云岩地区地表常有大量碎石(>2 mm)覆盖,土壤中也常含有大量
碎石或碎石隔层。碎石的出现不仅是土壤退化的标志,还会改变土壤的某些物理
和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水分运动过程。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区碎石对土壤水
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重
建及其水文生态响应研究提供论依据。
本文根据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利用盘式入渗仪野外原位测定入渗试验,对不
同碎石覆盖度、含量和粒径土壤以及含土石混合介质隔层土壤水分入渗情况进行
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当土石混合介质隔层(碎石质量含量为50%)位于上层(0-20 cm)时,
隔层较大粒径(20~40 mm)碎石对入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水分累积入渗
量最小;当土石隔层位于中层(10-30 cm)时,隔层较小粒径(5~20 mm)碎石
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而较大粒径(20~40 mm)碎石会抑制土壤水分入渗;当
土石隔层位于下层(20-40 cm)时,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较小。
2)当隔层碎石粒径为5~20 mm 时,0~120 min 内,土石隔层位于中层(10-30
cm)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大,而土石隔层位于上层(0-20 cm)时的累积入渗量反
而最小;但当隔层碎石粒径为20~40 mm 时,土石隔层位于下层(20-40 cm)时
的累积入渗量最大。
3)随着土石混合介质隔层(隔层位于10-30 cm、碎石粒径为20~40 mm、
质量含量为50%)厚度(0、10、20、30、40 cm)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呈现先减
小再增加的趋势,在隔层厚度为20 cm 时达到最低;随着隔层碎石(隔层位于
10-30cm、碎石粒径为20~40 mm)质量含量(0、10%、20%、30%、40%、50%)
的增加,累积入渗量表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过程。
4)当土石混合介质碎石粒径为5~20 mm 时,0~140 min 内,随着碎石质量
含量(0、10%、20%、30%、40%、50%)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先减小后增加,在
碎石质量含量为30%时达到最小;当土石混合介质碎石粒径为20~40 mm 时,随着碎石质量含量的增加,累积入渗量表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过程,其中
碎石质量含量为50%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小。
5)随着碎石覆盖率(0、18%、32.2%、53.7%)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呈现增
大的趋势;相应碎石覆盖率下碎石完全嵌入土壤(0-5 cm)且其质量含量大于5%
时,碎石的存在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碎石覆盖表层时的累积入渗量大于均
质土壤和碎石完全嵌入土壤表层的情况。
6)撂荒地(含碎石)、玉米地(无碎石)表层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和吸渗率随
入渗时间变化的曲线存在一个交点,入渗开始时,撂荒地的累积入渗量和吸渗率
大于玉米地;产生交点后则相反,撂荒地的小于玉米地。但当负压为-5 cm 时,
两者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差异不显著。撂荒地表层土壤的入渗速率和近饱和导水率
均小于玉米地。
7)随着时间的变化,单位入渗历时,玉米地表层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入渗
速率、吸渗率和近饱和导水率均大于灌丛,但当负压为-1 cm 时,两者的吸渗率
曲线存在一个交点,产生交点后玉米地的吸渗率大于灌丛。
关键词:喀斯特;土石混合介质隔层;碎石;土壤水分入渗;盘式入渗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20]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党宏宇. 桂西北喀斯特山区碎石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的试验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