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京津水源区生态输水型与传统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水沙关系变化研究
作者赵婷
答辩日期2012-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谢永生
关键词生态输水型小流域 传统型小流域 水土流失治理 水沙关系 京津水源区
英文摘要

针对京津水源区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模式只注重治理区生态经济
效益,忽视减沙同时大量减水加剧上下游用水矛盾的问题,以承德市平泉县东北沟小
流域作为生态输水型小流域野外定位试验点,结合传统型小流域典型治理区坡面、沟
道措施调查,通过对京津水源区传统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水沙关系进行分析,评价
其拦沙输水效应,重点提出建设生态输水型小流域需从坡面林草措施、坡面工程措施
和沟道工程措施三方面进行改进,主要研究结论有:
(1)传统坡面林草治理措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及薪
炭林,生物耗水量增加,径流减少。特别是在坡面灌草植被盖度已达到有效盖度时,
依然实施荒坡整地造林工程,减少了径流、诱发了水土流失。研究发现:天然草地具
有最佳的减蚀产水效益。中度、轻度退化天然草地封育措施下阴坡、阳坡植被覆盖率
年均可提高1.63%和1.08%。建设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可在国家实施生态补偿大背景和
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放弃一部分鱼鳞坑等整地造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大面积中度、
轻度退化的天然草地可采用封育措施,既可实现有效拦沙、恢复植被,又可增加坡面
径流,最大限度向下游输水。
(2)传统坡面工程措施大多采用多年平均径流深,作为(渔鳞坑、竹节沟、水
平阶等技术及其配置模式)坡面工程设计依据,这些措施措施拦沙、减流效应显著。
建设生态输水型小流域,实施坡面工程时传统鱼鳞坑整地造林和鱼鳞坑加竹节壕整地
造林措施应限制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并应适度降低整地标准。建议鱼鳞坑大小
可以根据坡面泥沙侵蚀量设计及阴阳坡草被覆盖度恢复速率进行配置,规格大小以鱼
鳞坑恰好淤满时植被覆盖度达到有效覆盖度为标准。规格较小的鱼鳞坑在遇到大暴雨
时有可能被冲毁,建议采取竹枇加固外沿等措施下的小鱼鳞坑,可以增强拦沙渗水作
用。同时,小鱼鳞坑内蓄水量较少,不宜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等耗水性树种,应选择
抗旱能力强的刺槐和乡土灌草。
(3)传统型沟道工程措施存在大部分谷坊泥沙淤积较少,个别关键部位谷坊淤积较多;多形成小的塘坝体系造成径流大量无效蒸发;干砌石谷坊损毁多是在一次超
标准暴雨中损坏。传统型沟道治理工程一方面水资源没有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
治理成本。建设生态输水型小流域,沟道谷坊建设应合理布设谷坊,注重选址和施工
质量,特别是谷坊布设,应以坡面治理和流失状况为设计依据。小流域一条沟道内可
不拘泥于建设一种类型的谷坊,应因地制宜,将来沙量与输水原则相结合,配置沟道
工程措施。东北沟小流域从沟头到沟口,依次布设木桩编篱谷坊、干砌石透水谷坊、
浆砌石透水型谷坊,层层拦蓄,在保证泥沙不出沟的原则上,增大流域产水量。
关键词:生态输水型小流域传统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水沙关系京津水源区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17]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婷. 京津水源区生态输水型与传统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水沙关系变化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